丁咚:中國當代發展三大趨勢不可違

【新唐人2011年10月19日訊】過去三十余年來,中國積極奉行改革開放戰略,推動國家發展,雖然中間屢經波折,時而旁逸斜出,但終究撥雲見日,總算沒有迷失大的航向。然而,隨著改革、建設和發展的日益深入,中國社會正在面臨社會轉型的瓶頸階段矛盾多發、問題頻現的困難局面。

在這一突出情勢下,各種思潮、觀點紛繁迭現,並使出渾身解數爭相影響執政者的發展戰略和政策策略,影響社會發展的趨向,而網路新媒體的興起無疑為它們插上了一對飛翔的翅膀,也鋪就了一個讓它們爭訟不已的巨大舞台。

這些思潮、觀點被世人歸結為左、中、右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前者,一般被視為保守的代名詞;后者觀點更加激進,主張中國不能停下腳步,要以更大的決心推進改革,進一步改變中國人生存的小世界,更加適應全人類共同理想鑄就的大世界;而中間觀點持有者,則希望中國這艘大船行駛得更加平穩有效,既不採取激進的改革措施,大刀闊斧改變社會,也不墨守成規,抱殘守缺,不希望將國家重新帶入泯滅人性的陳舊歷史中。

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在他看來,一個社會、一個組織,無黨、無派,是不靠譜、不正常的。我們處在一個複雜多變、眾說紛紜的時代,在執政的精英階層內部和圍繞在它周邊的搖尾系統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三種持有不同取向觀點者,分別為傳統的政治話語體系的堅守者、新興利益集團的代表者以及推崇改革乃至激進改革的主張者,這些不同觀點的持有者,往往在相互論爭中實現不同格局的力量消長。執政的精英階層會調和不同的觀點,凝聚共識,以整齊劃一的形象,公開推行其戰略、策略和政策。

而在當今時代,特別是在所謂的「三個世界」,同時出現了「亂象」,革命和改革的呼聲正日趨成為世界的主流。在穩字當頭的現實壓力下,上述持三種傾向觀點的人中,前兩者基於類似的危機感以及害怕改變的心態,似乎尋找到了利益交匯點,合流而成共同的政策主張,並推動納入執政的話語體系。然而在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前,保守主義者並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和趨勢,反而由於他們以懷舊意態和維護既得利益的世故,逆潮流而行,從長遠角度看,或將導致中國某些領域的停滯不前,深刻影響中國發展進程,使中國喪失進入全球主流社會的大好契機。

對於中國和中國人來說,由於人的主觀上的愚蠢判斷,違背下面的三大歷史發展趨勢,因此引起中國社會的裹足不前甚或倒退,將是不可原諒的歷史過錯。

經濟更加發展和人民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水平越來越高的趨勢。實現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中國的永恆主題。三十余年來的經濟發展,使中國經濟總量邁入全球第二的位置,公共財政收入和國家外匯儲備大幅提升,經濟發展后勁顯著增強,同時,人民生活水準也得到了較大提高,民生福祉總體上得到了較大改善。

但毋庸諱言,經濟發展的重要后果,也包括培育了一個政商一體的既得利益階層,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利益集團,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處於支配決策或者至少影響決策的關鍵位置;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現象更加突出,由此導致社會變得分裂,對抗色彩越來越明顯;缺少有效制約的權力與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勾結,引發腐敗橫行,吏治敗壞,社會不公現象普遍發生。

在尊重效率的基礎上,以共富為目標,對現行經濟、政治體制進行深入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更為有效服務於經濟建設,促進經濟健康、均衡發展,促進政治清明、廉潔,降低貧富差距,使經濟發展成果普惠廣大人民,提高民生福祉和生活水平,是中國發展的第一個趨勢。

社會更加開放和人民享受社會寬容的水平越來越高的趨勢。開放和封閉,是古老的中國兩個完全相反且并行不悖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既有蒙古大軍東征西討,加速世界融合的光輝業績,也有清王朝固步自封、閉關鎖國的暗淡時刻。中共建政后的相當長時期,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以社會主義陣營為界限,將自己封閉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之外,加上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導致中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全面滯后。尤其是鬥爭哲學的盛行,增加了人民相互間的戒備和仇恨,其心理也受到扭曲、變得狹隘,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

文革結束后的中國發展表明,開放社會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沒有開放,中國的改革將寸步難行,經濟上就不會取得今天的成果,人們的物質生活十分貧乏;沒有開放,中國社會將依然封閉落后,灰黑藍紅色一統天下,電視、電影等文化產品就不會普及,人們的精神世界一片荒涼;沒有開放,就不會帶來電話、互聯網等通訊工具與世界同步,人們就無法享受地球村的便捷和快樂;沒有開放,當然也不會帶來政治領域的鬆動,人們從大一統世界看到了中國未來的曙光……

在一個開放的社會,封閉永遠不會有市場。令人慶幸的是,無論政治上有什麼變化,中國社會再也不會走回頭路,重新進入自我封閉的牢籠。誰想這麼做,人民都不會答應。因此,社會更加開放必然是中國發展的核心趨勢之一。正如前文所述,開放社會帶來了物質、精神、政治生活的豐富多彩,也帶來了社會包容度越來越大,迫使執政者以寬容的態度面對人民參与經濟、參与社會、參与政治、參与文化的方式。

10月17日的《北京日報》發表署名「甄言、曉剛」的文章,痛陳微博的危害,如果不加以遏制和改善,將成為巨大的社會危害,呼籲官方儘快建立和完善網路媒體的責任追究制度,「我們不僅要在道德層面對虛假信息給出批評,更需要強化法律和制度約束,讓相關責任人真正承擔起相應的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對於有網路不法行為的人和機構,該管的必須要管起來,該嚴懲的必須要嚴懲。」

這篇文章通篇漏洞百出,卻煞有介事、自以為是,以真理的代言人的口氣,教訓網民,主張對網民進行嚴管,缺乏獨立立場,完全站在利益集團一面說話,因此缺乏應有的公信力和說服力。比如,它指責互聯網尤其是微博正在成為虛假信息、非主流思想文化的主要集散地和負面輿論的放大器,滋生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但卻對傳統媒體一味「假大空」,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做法置若罔聞,顯示了其極其虛偽的面目。比如它引述網路上對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傳言,認為微博上充斥著不負責任的謠言、謊言、傳言,許多都是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但沒有證據表明,它為了證實釋永信消息的真偽,進行了任何的調查取證,也就是說它本身就是在傳播謊言,如此怎能批評別人說謊?

這篇文章就是一篇典型的與社會寬容背道而馳的文章,它以完全站不住腳的觀點、論據和論證過程,誇大微博的缺點和危害,以偏概全,企圖以此一棒子打死微博等網路新媒體,達到為利益集團張目,加強社會控制,打壓言論自由的目的,因此是與社會開放和寬容的時代「主旋律」根本不搭調的,必然將遭受到中國5億網民和2億微博主人的唾棄(注:各類五毛包括高級五毛除外)。

政治更加開明與人民享受民主和法治的水平越來越高的趨勢。這句話反過來說可能更加符合現實狀況:人民追求民主和法治越來越自覺與政治更加開明的趨勢。幾十年來的中國政治呈現出波浪式發展的特點:中共建政后,能夠稱得上政治開明的,大概只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中期;之前,是谷底;嗣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跌至谷底;再后來有所改觀;然后,柔性往下……

但是,我依然相信,在一個經濟日益發展的國度,在一個社會更加開放的國度,在一個地球村的時代,在一個以互聯網為交際手段的歷史階段,任何勢力也無法違逆歷史大勢、世界主流,反潮流而動,將人類拉回黑暗的中世紀,唯有順勢而為,才能贏得公眾的支持,也才能保住自身的地位。政治上走開明路線,是當代中國的必然選擇。人民追求民主是因,也是果。正因為人民追求民主,所以政治才更加開明;政治開明了,人民享受民主的水平也才越來越高。

至於法治,與民主也是互為因果的。一個民主普及的社會,必然是法治的社會;一個法治的社會,可以更加有力地保障人民民主。它們都與政治開明有著關鍵的聯繫。

但,有鑑於人民質素不高、中國國情的特殊性等等理由,在中國,民主和法治仍然是兩個夢幻般的術語。還要強調的是,雖然民主和法治須有開明的政治推動,然而卻不能依賴於政治的開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開明政治。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說,民主和法治不僅是目標,更是追求的過程。

文章來源:《新浪》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