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山: 慈善咋成了官員的「魔法道具」

【新唐人2011年9月19日訊】長沙縣一所鄉村公辦學校的教師,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幾百元。但從去年開始,每個月都莫名少了幾十元,一打聽才知道,都由學校統一收去參加捐款了。

當然,這種「被捐」不只是針對教師,該縣的企事業單位員工、幹部、教師,都在捐款範圍之內。該縣慈善會會長的解釋很有境界:「你們老師按道理覺悟是最高的,思想境界也是最高的,也是扶貧幫困的先鋒,走在前面,不在乎這三四百塊錢吧。」

給出台「一日一元捐」政策的官員普及慈善常識,我看是沒必要的。這些官員不知道慈善要建立在自願基礎上嗎?不知道即便是強捐了,也得透明賬目,讓被捐者知道錢的去處嗎?非也!

這樣莫名其妙的慈善,不是因為官員們太傻,而是他們太「聰明」了。因為官辦慈善實在是一趟無本生意——以慈善之名收錢,佔據了道德優勢,在非常「講政治」的企事業單位、學校系統里,誰敢公開承認「思想覺悟不高」呢;而錢一旦層層上繳,政府不管用於什麼地方,又都是可用來誇讚的政績。如此無本而出政績的買賣,自然很合某些官員的胃口。

在官員主導之下,這類慈善變成了「湊份子」,從幹部到員工人人有份。但同樣是日捐一元,對不同職位、級別的人來,意義顯然不一樣。官員自然可以不在乎「這三四百塊錢」,不過是一天少抽一根煙而已;而對那些收入計較到個位數的人來說,可能是每天少吃一頓飯了。更悲劇的是,份子是大家出的,人情卻大抵給官員們獨享。

因為這些「善款」的用途——據說是用於「慈善助學、慈善助醫、慈善促居」等活動。「助學、助醫、促居」這本來都是政府部門所該乾的本分,官員們做好本職工作,是不太容易引人關注的;但如今在前面加上「慈善」二字,於是成了官員們「份外」的貢獻。這其中的狡詐,還真是非一般人可以體會。「慈善」,於是成了官員們的「魔法道具」,本來稀鬆平常的工作,而今變得色彩絢麗!

但所謂魔法,向來也只是自欺、欺人的手段而已。慈善更經不起這樣的瞎折騰。政府公務、慈善,本應是涇渭分明的兩條線路,容不得交叉苟且。為了慈善的聲名計、也為了政府的公信力計,必須禁止政府搞「一日捐一元」之類的把戲。

文章來源:《中工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