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媒體看中國:裡裡外外看航母

【新唐人2011年8月13日訊】中國第一艘依然沒有正式名稱的航母試航,引起中國國內外的紛紛議論。其實,中國國內外有關中國航母的爭議和議論由來已久。

航母及成本效益

在中國還沒有明確表示將建造航母的199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的一位軍官在杜克大學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就以個人身份表示,美國海軍內很多軍官期望中國建造自己的航母,因為航母建造和維持費用非常高,航母的配套及人員訓練也非常費錢費力,美國海軍期望中國因為有了自己航母,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被航母佔用,中國軍隊對美軍的威脅由此可以減輕。

在中國國內,著名經濟學者茅于軾先前表示中國政府不應當在不徵得國民同意的情況下耗費納稅人的巨資去建造航母。

中國航母出海試航的消息傳出之際,中國評論人士王曉夏在《經濟觀察報》發表文章,抱怨用購自烏克蘭的廢船瓦良格 」 號改建至今沒有正式名稱的航母的改建資金在黑箱之內,中國百姓無從知曉,不知道是否是花了冤枉錢,花了多少冤枉錢。

這些爭議在中國軍隊內部也有反映。 《日本經濟新聞》8月10日發表記者島田學從北京發出的報導說,中國軍隊內部對航母的成本效益一直有爭議,而且有關的爭議持續到現在。報導說:

「 許多(中國軍事)專家認為,近年來反艦導彈精度提高,航母容易成為海上目標,實戰價值不斷下降。中國一位軍方官員表示,’有了航母之後的戰略現在在軍隊內部還沒有共識。’雖然空母的戰略重要性得到承認,但軍隊內部似乎還不能確定(用於航母的)巨額費用是否能獲得合理的投資效果。 」

「 中國公開發表的國防支出額每年都在增加,但政府和軍方把軍費限定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之內。要擁有投資效益不透明的航母,就會對先前受制於一定的’財政規律’的國防費構成重大壓力。因此,今後中國有可能根據國防費的’集中和選擇’調整航母(建造)規劃。但在另一方面,假如為了堅持擁有航母而突破1.5% 限制,中國就有可能進入無定規的擴軍。 」

日本表示擔憂

與中國有海上領土糾紛的日本官方對中國航母試航的消息表示了毫不掩飾的擔憂。

8月12日,日本主要報紙之一《讀賣新聞》發表一篇沒有署名的報導,題目是「 北澤俊美防務相:中國航母航行,考慮注視其動向。 」 報導說:

「 北澤防務相12日在內閣會議之後會見記者,對中國第一艘航母’瓦良格’號出海在大連周圍海域試航的問題發表了評論。他說,’毫無疑問,這將對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產生重大影響。日本方面將帶著警戒感予以注視。’ 」

日本《產經新聞》同日也發表一篇沒有署名的報導,題目是「 對中國航母抱有警戒感/ 北澤防衛相質問’有什麼必要?’ 」 報導說:

「 北澤俊美防衛相12日會見記者,表示’為什麼有必要擁有像航母這樣有機動性而且攻擊力強的東西?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希望說明其目的,’從而再次要求中國提高對國際社會的透明度。 」

12日,日本《每日新聞》也發表記者阪口裕彥的報導,題目是「 「 北澤防衛相:中國海軍擁有航母,期望中國’確保透明度。 ’ 」

中國航母對其水手的威脅更大

中國的第一艘航母在現在和將來對周圍國家到底有多大的威脅?這是一個觀察家們還在爭議的問題。但英文網絡新聞雜誌《亞洲時代》駐曼谷的記者克雷格•格思里報道了一種看法,這就是就目前而言,中國航母對航母上的中國水手威脅更大。

《亞洲時代》8月12日發表格思裡的文章,題目是「對中國航母的傲慢與偏見。」 文章說:

「北京星期三低調試航第一艘航母,目的在於減輕美國以及地區鄰國對中國航母影響太平洋地區軍力平衡的憂慮。然而,即使是中國官員也承認,現在尚未命名的航母本質上是一艘戰船。」

「 據信中國正在建造3艘航母。一些人認為,跟美國的巨無霸航母相比,中國第一艘航母在技術上很低下,對其水手的威脅要大於對其他國家的威脅。另一些人則認為,這航母代表了中國發出的威脅性的意圖聲明,表示中國在台灣和南中國海島嶼問題上不會善罷甘休。 」

「 然而,人們也擔心中國這艘航母的渦輪發動機很可能出故障,或者不能使航母達到足夠的速度,從而在海戰中有用。據報導中國從烏克蘭購買的發動機在’瓦良格’號的姊妹艦’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上頻頻出機械故障。 」

名稱雖未定 意圖已明顯

美國《時代》雜誌8月10日發表記者奧斯丁•拉姆茲從遼寧大連發出的報導,題目是:「不平靜的海洋:為什麼中國海軍讓亞洲國家感到精神緊張。」 報導的一開頭首先以認真而滑稽的筆調敘述了’瓦良格’號不同尋常的由來:

「上一次一度被稱作’瓦良格’號的航母引起如此之多的關注,是因為人們擔心它會沉沒。這是蘇聯海軍最後定做的航母之一,但在蘇聯解體之後,它在黑海米科萊夫造船廠被停止建造。’瓦良格’號作為一艘有待完工的船殼就這樣扔在那裡,直到一個在澳門註冊、跟中國海軍有關係的公司從烏克蘭手中買下了它。該公司說是要把它用做海上浮動賭場。土耳其官員擔心這艘300多米長、鏽跡斑斑、沒有武器、發動機或航行設備的艦船在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時候會沉沒,從而給那裡的航道造成環境問題和航行障礙。於是,土耳其官員把它通過海峽的事情一擱就是三年,只是到了2001年才同意中止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航海交通,以便讓這個蘇聯衰落的象徵被駁船拖過海岸的要塞和伊斯坦布爾的高檔住房,開始它進入太平洋的為期5個月的航程。」

在講述了中國跟東南亞國家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爭議、以及中國強硬的措辭引起該地區國家和美國的不安之後,拉姆茲的報導接著說:

「在這種言辭激烈的環境中,中國新的航母將引發新的不安。這艘航母還沒有得到正式的中國名稱。但一些中國大陸的網民已經把它叫做’施琅’號。這個名字來源於17世紀中國一個征服台灣的海軍將領。即使是北京最終給它選擇了一個更為含蓄的名字,這艘航母對該地區發出的信息也是明確的——中國支持其主權要求的能力正在增長。」

過去歷史與未來前瞻

英國《衛報》8月11日就中國航母試航發表社論。社論的一開頭用另一種方式描述了’瓦良格’號的不同尋常的由來:

「艦船的歷史有時候比其主人的歷史更能說明問題。排水量3萬3千□的’瓦良格’號當初的設計是用作蘇聯的多用途航母。其姊妹艦’庫茲涅佐夫’號殘存了下來,但到了蘇聯壽終的時候,’瓦良格’號已經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大累贅,停在黑海的碼頭外。它不但丟失了船上的電子設備,而且也糊里糊塗地丟失了它的國家。」

「中國的第一艘航母不會改變南中國海的海軍力量平衡。中國人民解放軍錶示,將用它來進行訓練,並用作將來的航母的摹本。但作為將來意圖的一種標誌,這艘被改裝的航母的意義立即被中國周邊國家日本和越南理解。這些國家跟中國有一系列的領土爭議。其他海洋國家美國和印度也理解其意義。中國一直在進行前瞻性思考,已經計劃了未來30年向東擴展的海軍戰略。」

──轉自《美國之音》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