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8月11日訊】中國居民消費價格7月持續走高。數據顯示,食品漲價仍然是中國通脹的主要推手。分析人士説,貨幣政策對食品價格的抑製作用有限,但中國的通脹走勢正在接近觸頂。
中國國家統計局8月9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5%,環比上漲0.5%,創下2008年7月份以來的新高。
與此同時,中國7月份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了7.5%,也創下近三年來的新高。
和最近幾個月的CPI漲幅結構相似,中國7月的通脹壓力主要來自於食品價格。
國家統計局説,7月份中國食品價格上漲14.8%,其中肉、禽及其製品價格同比漲幅高達33.6%,影響價格總水準上漲超過兩個百分點。
自去年10月以來,中國央行已經連續5次加息,並幾乎每月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一次。今年年初以來,貨幣緊縮政策對中國房價和地價産生明顯降溫作用,但食品價格壓力並未緩解。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蓋保德告訴美國之音,中國食品通脹壓力目前主要的驅動因素是工資和服務價格的上漲。
他説:“我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在中國的體驗是,食品價格,尤其是肉類、蔬菜、水果、食用油等非糧食食品價格的上漲主要歸結于勞動力成本。在一線城市和近郊,還有象石家莊這類的城市,食品價格中勞動力成本的比重正在增加。”
在中國物價不斷上漲的同時,中國製造業持續降溫。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連續第四個月下降。
蓋保德認為,鋻於貨幣政策對食品通脹的影響有限,以及中國製造業的回調勢態明顯,再加上外部風險的增加,中國央行近期持續緊縮的可能性不大。
今年上半年,市場輿論一度認為中國CPI可能會在年中觸頂。不過,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師魯政委對媒體表示,7月份的CPI數字顯示食品、非食品以及整體物價水準均大大超過歷史同期正常值,表明目前通脹壓力並未緩解。
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的中國經濟教授貝裏·諾敦告訴美國之音,中國通脹雖然持續上升,但最近幾個月的升幅明顯下降。他預計,隨著外部需求持續疲軟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中國通脹的拐點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出現。
他説:“中國的貨幣當局只有到了去年12月之後才開始認真對待通脹威脅。隨後採取的緊縮措施通常要一年左右才能在CPI中體現出來。所以,現在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並不奇怪。事實上這很正常。”
中國國家統計的數字顯示,7月份儘管食品價格同比漲幅將近15%,但非食品價格同比僅上漲了2.9%。
──轉自《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