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8月10日訊】蒙古族是一個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息環境,「逐水草而他遷徙」的遊牧經濟,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蒼勁雄健的民族氣質和獨具魅力的草原文化。服飾藝術豐富多彩、璀璨奪目。
四季都穿長袍
內蒙古、新疆牧區,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蒙古語叫「特爾為克」。蒙古袍為大襟長袍。袍子長而寬大,長袖高領,右開襟,鈕扣在右側。在領口、袖口、邊沿處鑲以色彩鮮美的花邊。男袍多為藍色、棕色、灰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夏季穿單、夾袍,顏色鮮艷。冬季穿老羊皮、狐皮、狼皮、豹皮做成的蒙古袍,衣面多著青、灰、黑的布面。天氣嚴寒時,婦女多在袍子外面加穿坎肩,男子著馬褂,舊時,富裕的蒙古人,衣著十分講究,雍容華貴。
據《馬可波羅游》記載:他們「穿的衣服都是金銀絲線織成的布匹,或用黑豹皮、豹皮和其它動物皮革製成的,極其華麗昂貴」。但是,貧苦的牧民衣著比較簡陋,他們穿的沒有布面的白碴兒皮襖。已經結婚的婦女多穿寬鬆的長袍,男子穿的袍喜歡前襟開口,直到底部,主要是為了騎馬方便。時至今日,蒙古袍仍然是民族的主要服裝,款式大方優美,經濟實用,它已經從草原走向大城市的服裝行列中。
不同顏色各有象徵
袍子的顏色,男子多喜歡穿藍色、棕色、女子則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淺藍、乳白、粉紅、淡綠色等。蒙古人認為,像乳汁一樣潔白的顏色,是最為聖潔的,多在盛典、年節吉日時穿用;藍色象徵著永恆、堅貞和忠誠,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紅色是像火和太陽一樣能給人溫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時多穿這樣顏色的衣服;黃色被看作是至高無尚的皇權的象徵,所以過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過皇帝恩賜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腰帶防風抗寒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九尺到一丈二尺左右。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素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僵時又能保持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束。
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洒,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貴渾(蒙古語,意為不扎腰帶的人),代替腰帶的是緊身的坎肩,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舒適保暖
蒙古靴是蒙古族傳統的靴子,分為皮革靴和布面靴兩種。蒙古族男女穿靴子的歷史久遠,早在十三紀就有記載。《蒙古秘史》說:在成吉思汗時期,就有了「鹿蹄皮靴」。《馬可波羅遊記》中也記載了精巧、漂亮的靴子。那個時期穿靴子人已經很多了。
蒙古靴的特點是,靴頭尖而上翹,靴體寬大,以便在靴筒里套裹腿氈、棉襪、氈襪、包腳布等,裹腿氈露出靴筒外二寸。有些靴子是用布面和大絨製成,在靴子上,巧手的婦女縫製、刺繡成各種花紋和圖案,錦上添花。蒙古靴穿著很方便,舒適保暖。騎馬放牧上馬時便於勾踏馬鐙、護腿、護踝。走在草地由於靴尖上翹,能踏沙、踏雪,又可以防止草原上的各種蟲子鑽入,到秋天,又能防露水打濕褲角,在沙地行走時,又不能帶起沙土。這是廣大蒙古族牧民,經過千百年勞動與生活的實踐,適應自然環境,創造和製作出的蒙古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