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年輕的無家可歸者 城市的隱形族

【新唐人2011年7月29日訊】 在澳洲,年輕的無家可歸者是社會現實存在的隱形族。一個不容忽視的數字是,在澳洲,十萬五千名無家可歸者中,至少有近一半人是在25歲以下的年輕人。有著高福利、完整的福利體制的澳洲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無家可歸者?而且大半數為年輕人,隱藏在公眾背後的是什麼呢?公眾應該如何瞭解並給與幫助呢?2011年7月25日,在西悉尼大學舉辦的關於「年輕的無家可歸者公開論壇」吸引了來自各界人士的關注。

當天的主辦人西悉尼大學公平與多樣性研究室主任塞弗•奧茲道維斯基(Dr Sev Ozdowski)博士邀請來三位主講嘉賓,聖文森特•德•保羅協會(St Vincent de Paul Society)總裁格蘭漢姆•維斯特(The Hon. Graham West)、救世軍OASIS項目學校聯絡官碧•奧斯尼(Bee Orsini)小姐和年輕的無家可歸者代表勞拉•伊森科波(Lara•Eisenkolb),他們的演講得到了與會者的共鳴。

失去家的支持意味著夢想的消失

奧斯尼,年輕富有朝氣,她目前任職於悉尼的一家律師事務所,並獲得團隊領導人的角色,在救世軍OASIS援助青年人的項目上成為學校聯絡官,提供青少年輔導工作,從而也提高了她的自信心。面對這樣一個充滿自信的青年人,誰能想到她也曾經有過無家可歸的經歷呢?在這個項目中,奧斯尼不僅讓自己找回了自信,更讓她感到對那些處於危險之中的年輕人應該給與他們幫助。

奧斯尼說:「每個夜晚,都有3萬2千名的12歲至24歲的年輕人無家可歸。在這個項目中,我感到自己有責任去幫助那些處於危險之中的年輕人。每次,我看到那些因為過去的經歷而被關押在監獄裏的人們,他們想要擺脫毒品、酗酒、暴力控制的時候,我都能夠感受到那些看不見的、背後隱形的東西。我能夠感受到人們對他們的的評判、指指點點,也感受到他們的無助,然後又看到他們在重複從前的錯誤,一遍又一遍。」有過無家可歸經歷的奧斯尼感同身受,她認為我們的公眾有時衹是看到他們對社會的危害,卻忽略了他們也是被傷害的群體。

她談到:「每一個問題青年都有其潛在的問題,失去了家人的傾聽和家庭的資助,實現夢想的規劃與自信就會很快的消失殆盡。」 奧斯尼感到霎時突然明白了自己做這個項目的目的,她說實現這個目的遠比她自己更大。

年輕的無家可歸者 背後的辛酸

勞拉是一位在TAFE就讀的學生,最近被父母趕出家門,甚至銀行賬戶上的錢也被父母移走,走投無路的她幸運地得到中學時的好友相助,才沒有淪落到流浪街頭。現在的她不得不停止上學,去尋找工作養活自己。她說:「我回到家,我的父母將我趕了出來,還將我的銀行卡奪走剪斷了。我很害怕,走投無路,幸遇好友相助。辦了新卡後,我發現裏面僅剩下的70元也被父母挪走,那可是我的全部家當呀。」父母的決絕讓勞拉心痛,傷心不已,她哽咽著,甚至無法繼續講下去。

朋友告訴勞拉可以尋求社會福利部的幫助,她曾嘗試與社工聯係,結果她被拒絕了,理由是她的年齡已經過了。她添了一個又一個的表,遺憾的是,最後她還是被拒絕了,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她說:「多謝我的朋友薩莎,幸虧有她的幫助。現在我不得不停學,去尋找工作,我是學廚師的,我喜歡我的工作,但是為了能夠養活自己,我不得不先工作。」勞拉感到不解的是,政府有政策可以幫助年輕人,為什麼她卻得不到幫助呢?

他們需要社會的支持、改變的人生

聖文森特•德•保羅協會是一家大型的非營利慈善機構組織,每年他們都會有各種項目幫助無家可歸責,他們通過籌款募捐活動,舉行各種培訓、輔導、教學、安置等醒目,斑竹許多的無家可歸者找到工作,回歸家庭。甚至有些是吸毒、酗酒人士,通過他們的幫助找回健康的人生。雖然,國家有政策,社會有幫助,為什麼每年的無家可歸者人數還在上昇呢?聖文森特•德•保羅協會總裁維斯特縣記者談道:「很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家庭的分裂,導致一方失去了居住地的機會越來越大,最後只得走上街頭成為無家可歸者。

維斯特認為這些人需要社會政府以及各種團體組織和個人切實可行的支持和信任。但記者談到勞拉被政府多次拒絕,是否是政策體制的問題時,維斯特表示,每一個案例都有它自己的獨特性,他說:「不能一概而論,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有較大的變通性。這也是一個一方面需要政府,另一方面需要社團和非政府組織共同合作解決的社會問題。」他希望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不要放棄尋找機會,新生活的開始也許就在下一個困難被克服後就會出現了。

很多時候,當人們談到無家可歸者時都會認為這是個社會問題,甚至有些人看不到他們的存在。為什麼說他們是城市的隱形族呢?當太陽昇起了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出現在公共場所,他們往往自卑羞愧、缺少自信、無助無望。他們有時把自己隱藏起來,有些是非常善良、或者曾經受過良好的教育和有過很好工作的人,然而命運的無常,卻讓他們變得一無所有,即使走在街上,你也許分辨不出他們的境遇是如此的糟糕。但是他們是這個社會的一員,也是一個不該放棄的群體。幫助他們走出社會的底層,邁向陽光,擁有新的人生,這也是利己、利他,造福社會的好事。當天的論壇也引來許多人的關注,有些人甚至提出幫助解決的辦法,更多的是呼吁社會不要忘記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們。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