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斌:什麼樣的中國人喜歡作威作福

【新唐人2011年7月15日訊】那就是有為人民服務權力的中國人都喜歡作威作福,這就是中國人現在有權就腐敗的社會根源!

今天有位鄉親想來武漢住院,於是就回鄂州去轉醫保;誰知要通過鄂州某醫院的負責人簽字,而此人是相當多鄂州人痛恨的人;原來是要麼通過上級領導打通他的關節,要麼就是直接給此人送禮或送錢;除此以外還真的難以轉醫保。後來通過送禮轉來了醫保,於是我想住到我所認識的對口醫生的科室;誰知該科室的護士長竟然不願意,說她們科室的病人滿了不收;要我自己想辦法轉到別的科室。當時我信以為真,誰知後面來的病人都安排住進去了;原來是護士長通過控制住院來得到好處。沒有好處的就拒絕收治,而有好處的就大開方便之門;結果我這位鄉親說『這究竟是為什麼,為什麼大家都能作威作福』?

是啊!是什麼能使這些人作威作福呢?看來還是權力呀,是權力成為這些人作威作福的本錢呀。現在的中國人全部精通權力腐化,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來作威作福。它就象流感病毒一樣在全國人民身上傳播,從而形成我們社會特有的『任何人有權就腐敗』的社會現象。在這種社會現象里,再也不是「官本位」思想了;而是「權本位」思想。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與市場經濟接軌了,我們的任何權力都應該為權力者帶來利益;權力成為人們作威作福的本錢,這就是我們今天全社會的價值觀。

其實這還是我們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那就是我們的「官本位」;任何人只要當官了,就馬上就待遇到位;哪怕你今天是科員騎自行車上班,明天提拔當了處長就有小車接送上下班了;今天你當科員與老百姓在同一食堂吃飯,明天當處長了就有小食堂的特別待遇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社會的老百姓與官員都接受了「官本位」的觀念;這種思想在改革開放中登峰造極,因為我們改革就是為了拉開距離;於是「官本位」再次成為差距的理由。在上不封頂的改革思想下,我們的領導與老百姓的收入差距由五倍上升到了萬倍;在這樣的權力暴富觀念下,還能有人不受它的左右嗎?於是全社會都被權力與利益同化了,從而形成沒有利益的權力也能作威作福的社會現象。要麼是權力與利益挂鉤,要麼是權力成為自己作威作福的本錢;沒有人在這個觀念下還能清醒自己,大家頂多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全部都已經身不由已而深陷其中。

我感受到這種權力作威作福的事太多了,而且件件記憶猶新;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考上了聯合國贊助的赴美學習,而我單位負責人就不同意;說我是私自報考的不能批准,當時的語氣是那麼理直氣壯;「你就是造原子彈的天才我們也不會放你走,因為我有這個權力;你有本事不要我們組織意見,這就是你的權力」。後來我又參加單位定向研究生考試,單位負責人又不同意我參加;說『與領導有矛盾的人是不能推薦參加的,這就是我們領導的權力』;看這就是我們的權力者,他們履行權力是那麼理直氣壯。後來安排我下崗的年輕領導還是如此,他說「你不下崗難道要我們領導下崗嗎?如果你是領導是不是也要安排我下崗;這就是權力的好處,誰擁有權力誰就擁有幸福」;這就是我們權力者的真實心理。

權力謀私再也不是領導者的專利,老百姓有權同樣也謀私;如我在武漢市付家坡長途車站排隊買票,突然間一位女同志就到我前面將錢遞進窗口;我說你為什麼不排隊,她竟然叫來車站保衛科的人;這保衛科的人依然還是那麼作威作福,他要收容審查我。這時的我再也忍受不了,連忙搬出我的分局局長;這時保衛科的人才軟了下來,說我對女同志要溫和點就行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中國人,任何人任何權力都能隨心所欲;這也是我們社會矛盾日益激烈的原因,也是我們現在中國人心中有氣的根源。試想任何人在任何公權力那裡得到的全部是作威作福,你能不生氣嗎?你能不借自己的公權力來報復社會嗎?所以說我們現在有權就謀私,現在有權就作威作福;這不是中國人的心態問題,而是我們的社會問題;為什麼沒有人對履行權力者進行監督,從而使權力成為自己的個人行為;這才是社會的悲哀。

是啊!我老家農村的住房要維修,我主動找村幹部辦手續;他竟然理直氣壯地說『我不給你家辦,你去國務院辦吧』。我不服通知上級領導,結果鄉鎮幹部竟然全部維護這村幹部;說我為什麼要與村幹部鬧矛盾,送禮不就辦了嗎?為什麼要公事公辦。試想這就是我們的上級領導,這就是我們今天官官相護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有什麼公平,自然更沒有什麼正義;因為權力全部成為了個人的了,隨心所欲是我們社會履行權力的共同特徵。

在我國的監督體系中應該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體系,它首先是人大監督;其次是內部監督,而且還有法律監督跟隨;最後還有社會監督。然而實際真正監督的就是上級領導,因為任免是我們監督結果的體現。可實際上級領導同樣在以權謀私,他(她)又如何監督呢?至於我們現在的社會監督更是形同虛設,因為我們把「越級上訪」當成了犯罪;從而使全社會的權力者更加肆無忌憚,成為世界上權力最隨心所欲和最普遍謀私的社會;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有中國人的作威作福不是別的;竟然是因為有了為人民服務的權力,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社會和今天的中國人。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