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利軍:探討民主與共和的區別和關係

【新唐人2011年7月3日訊】今天的中共政權是一種黨魁寡頭把持權力,以「民主共和」的形式為政治裝飾,以權貴的小群體親緣換位世襲保持其延續,具有隱蔽性、嚴密性、權貴資本主義傾向性的一種特殊性獨裁。這種獨裁更具欺騙性、頑固性,對社會的危害性更大,對民主的阻遏性也更大。

「中國民主轉型路徑探討」徵文

一段時間以來,標榜讚揚中共政權的言論不斷見諸于中國大陸媒體。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就曾說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國號本身就表明,我們實行的是最徹底的人民民主體制,這為中國的政治發展開闢了無限的空間。」

看來,中共及其御用文人對民主及共和的認識相當膚淺,頗有差距。不但認為只要有了共和的國名、實行了某種共和其政權就有了民主性,還以此謬論誤導國人,這將對中國大陸的民主化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從理論上認清民主與共和的區別和關係,進而認清中共政權的特質,為中國大陸的民主化掃清該理論障礙就很有必要了

一、簡要的談談共和

共和制的形成比民主要晚。人類在原始社會晚期就形成了氏族民主制,而共和是在進入階級社會後才形成的。中國關於共和的歷史事件發生在奴隸社會,據史料記載,公元前841年西周「國人」起義,周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據說由召公和周公共同行政,號稱「共和」。這應是中國最早的所謂「共和制」吧。

從世界歷史上看,上古時代歐洲形成了不少城市共和國,比較典型的是古羅馬。公元前510年左右,塔克文王朝被推翻,成立了共和國,執政官有兩人,權力均等,由一級百人團會議從貴族中按年選出。

進入中世紀后,封建及君主專制制度成為世界主流政治模式,共和處於衰微狀態,主要在義大利還存在一些共和制的城鎮和城邦國家。

共和制廣泛深入的發展是在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后。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國家。但當時的共和有局限性,主要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共和。1688年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后,共和的主體是新興資產階級和皇族。這實質都是有產階級的共和,當時民眾的參与性很低。

比較完善徹底的共和主要形成於美國和法國。美洲大陸沒有形成悠久頑固的專制政治體系,美利堅民族又主要是由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的移民組成,有著較強的獨立自主性和創新性,所以美國建國前社會條件就較利於民主共和的形成,因而較快較徹底地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並穩定地發展到今天,這是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政治基礎。

法國的情況與美國不同。因其有著悠久的封建專制政治體系,所以建立共和面對著巨大的社會障礙。但法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較徹底,革命后雖經多次復辟倒退,但1875年建立第三共和后,其共和漸趨成熟穩定。

探討古今的共和,從形成的方式和包含的泛圍看可以分為兩大類。

從形成的方式看,一類是民主的共和,一類是非民主的共和。前者在實行了民主政治的國家大都存在;後者在一些非民主的國家可能以某種形式存在。

從包含的範圍看,一類是小範圍的共和,即只代表某些階級和集團利益的共和。這種共和在非民主和民主不完善的國家可能形成。另一類是大範圍的共和,即有較廣泛社會代表性的共和。這種共和今天在成熟的民主國家基本都存在。

通過對共和簡要的歷史回顧和初步分類來看,共和是不同的階級、社會群體和利益集團共同參与國家政治,分享政治權利的一種政治模式。也可以理解為是平等的政治參合。它比君主專制制及各種政治獨裁有著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性。但小範圍非民主的共和並不能很好地代表整個社會和普通大眾的權利,在非民主或民主不完善條件下形成的共和往往只代表某些階級和特權階層的權利。

從近現代以來共和制發展的政治經驗看,各階級、社會群體、政治集團力量的均衡,自由公正的民主選舉、競爭性的多黨制、軍隊國家化是形成公正廣泛共和的基本社會條件和基本政治條件。缺少任何一個條件都難以形成徹底的民主,也就難以形成廣泛的共和。

二、民主與共和的比較

探討民主與共和會發現二者有以下不同:

一是形成的方式有時不同。民主制下的權力必須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但共和的權力就不一定都是民主選舉后形成的。非民主的共和往往是統治集團共同分享政治權力,一般是經強勢政治集團認同而形成的權力分配結果。如今日的中國大陸。

二是本質有時不同。因為共和不一定都是民主的,也有非民主的共和。非民主的共和不是民主運作的結果,與民主就有著本質的區別。

三是系統性、規範性不同。民主制包括權力的產生更迭、權力的配置、政治運作的規則和程序、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等方面和過程,具有很強的系統性。而共和主要是指權力構成的多元性,是一種權力的結構和組織形式。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個人或集團較均衡地共同掌握國家權力就可視為共和,其它方面的要求就沒有民主高,其系統性低於民主。

民主在運作過程都有相應的原則、規則和實施細則,有的方面還有明確的定量要求,具有很強的規範性。而共和卻非如此,除了民主制下的共和有一定規範性外,非民主的共和往往具有人為性、隨意性、多變性。如中共建國時其它黨派和非黨派人士接近中央政府領導員額的50%,但今天的比例以大大下降,這都是中共妄自所為的結果。

四是形成的社會條件不同。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民主政治的形成需要民間工商經濟和工商階級一定程度的發展壯大。但這不一定是形成某種共和的社會條件。例如:公元前一世紀古羅馬共和制向帝制變革,共和保守派和帝制改革派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鬥爭。共和保守派代表大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帝制改革派代表中小奴隸主及平民的利益。可見,有時在落後的社會條件下也可形成維護統治集團權利的共和,而民主的形成卻需要較先進的社會條件。

五是實施的難度不同。搞民主需要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要搞社會調查預測,統計分析,具有相當的實施難度。而共和特別是非民主的共和其實施難度就小很多。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個人或政治集團較均衡地掌握國家權力就可視為共和。至於民主制下的共和,雖然其實施難度大於非民主的共和,但只是民主政治總系統的一部分,是民主運作的一個結果,其實施難度也小於民主。

三、民主與共和的關係

共和未必是民主的,但有的共和又是民主政治的產物。反之,民主也未必肯定會實現共和,如大獨裁者希特勒就是通過民主選舉上的台。但民主又為實現廣泛徹底的共和提供了政治體制上的保證,較完善的民主一般都能實現真正的共和。

可見,民主與共和都有各自相對的獨立性,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必然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民主與民主制下的共和有著本質必然的關係,與非民主的共和就沒有這種關係。總的看二者有著特定的交叉關係。

從相互的作用影響看,共和不是形成民主的先決性必要條件,沒有共和也可搞民主,民主制下的共和一般都是在搞民主的同時或而後形成的,從這一角度看共和對民主形成的作用影響不很大。但民主制下的共和體現了民主的包容性、公正性,對鞏固完善民主又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民主可以不依賴共和形成,一旦形成了民主就為建立廣泛公正的共和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可以將共和規範到健康有序的發展道路,對共和的影響更深刻更廣泛。可見,民主對共和的作用影響大於共和對民主的作用影響,二者有著不對稱的相互促進關係。

四、通過以上分析看中共政權的特質

既然共和未必是民主的,所以,以共和的國名、共和的形式來證明是民主政體就不一定正確。今天,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是民主政體,根本的標準有四:一是權力是否由自由公正的民主普選產生。二是是否建立了分立、分享,即「三權分立」的權力結構。三是整個社會是否具有廣泛的自由並對權力形成了多元制衡監督的機制。四是是否建立了公平性、競爭性的多黨制。

顯然,中國大陸這四條標準不是達不到,而是不具備。所以,國名和形式上的共和不能掩蓋中共政權獨裁的本質。

那麼,中共又是一種什麼特質的獨裁呢?

首先看,中共的獨裁不同於歷史上君主專制的個人獨裁,因為有著形式上的人大、政協及八個民主黨派的政治參与。我們說中共是獨裁的政黨,但普通中共黨員並沒有參与其獨裁,其中一些人還是其獨裁的受害者,中共的一般幹部從其獨裁中也獲利不多。所以說,中共是一種少數黨魁的共同獨裁,其獨裁具有小群體性。

另外,中共的獨裁也不同於北朝鮮父子世襲的家族獨裁,因為沒搞父子的直接繼位。中共搞的是特權小群體的親緣換位世襲,即其後代在官僚群體的相互提攜下分別獲得相當的權利,雖然兒子沒有直接接老子的班,但在官僚體系內也得到了相應的權位。可見,中共的獨裁具有群體換位世襲性。

還有,中共從不承認自己是獨裁政權,還不如古代的皇帝敢於稱「朕即天下」。中共高喊自由民主,今天中國大陸似乎還有著廣泛的共和,因為有著形式上的人大、政協及八個民主黨派的政治參与。但這都是中共認可的政治設計,不是民主選舉的結果,所以徒具共和的表面形式,其實質還是獨裁。但與赤裸裸的獨裁是有區別的,中共搞的是有著「民主共和」裝飾的獨裁,其獨裁具有隱敝性。

中共的獨裁統治比歷史上的君主專制更深入、更廣泛。歷史上的皇權並未直接控制到鄉里,對宗教的控制也較寬鬆,中共的獨裁統治卻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雖然改革開放后在經濟領域有所放寬,但優良的經濟資源仍控制在其手中,成為維護其獨裁統治的經濟基礎。而其它社會領域要麼不開放,要麼開放的有限,有的領域甚至加強了控制。總之,中共的獨裁統治還具有嚴密性。

中共的獨裁與古今中外的獨裁比較,還具有經濟上的資本主義傾向與政治上的專制這一既矛盾又統一的特點。歷史上的君主專制是與封建的土地私有制相統一的,當年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黨獨裁是與全面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相統一的。資本主義的正常發展一般會導致國家的民主化,而中國大陸今天卻形成了「權貴資本主義,」「寡頭資本主義」,這一資本主義與專制主義相結合的特殊形式的獨裁,這可稱作是「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吧。

總之,今天的中共政權是一種黨魁寡頭把持權力,以「民主共和」的形式為政治裝飾,以權貴的小群體親緣換位世襲保持其延續,具有隱蔽性、嚴密性、權貴資本主義傾向性的一種特殊性獨裁。這種獨裁更具欺騙性、頑固性,對社會的危害性更大,對民主的阻遏性也更大。所以,認清中共政權的特質,進而認清中國大陸民主化的艱巨性、複雜性及特殊性,應是一個重要的民主理論與實踐問題,值得每一位有志於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志士仁人的思考和把握。

──轉自《民主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