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6月3日訊】最近到台灣講學,與各界人士相談後,發現無論藍綠或不屬於上述陣營的人士,都對北京以各種形式發動的“統戰”後果表示焦慮。因為近年來的統戰攻勢遠較以前強大,其方式多種多樣,包括邀請軍界、文化學術界、政界人士攜家眷免費前往大陸旅遊觀光,其中一些人還獲贈風景名勝地的住宅。在這種強力攻勢之下,一些被統戰者改變態度,不僅認為中國的經濟前景無限美好,還認定中國共產黨本身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專制的政黨。
基於此,一些朋友向我建議,要盡可能對台灣人講解大陸現狀,讓台灣人了解中國大陸的真實情況,讓他們意識到必須保衛台灣千辛萬苦才得以建立的民主制度。
我當然願意向更多的台灣人講述大陸人民的生存現狀,但我深知他者的經驗遠不如自身的省悟有效。對於與大陸人在氣質上已很不相同的台灣人來說,了解大陸主要依靠媒體,但目前被稱為“第四種權力”的台灣媒體當中的主力已被北京採用各種方式滲透,它們對大陸的報導遠比大陸自身的媒體更顯光明。大陸憂心忡忡的銀行壞帳、經濟結構轉型艱難的問題,還有大陸人民深惡痛絕的政治腐敗,很少成為台灣媒體認真剖析的話題。儘管到大陸投資的台商當中,有不少因為投資失敗淪為寄居上海等地的“台漂”(據說好幾萬),但台灣媒體對此幾乎不報導。
記得約瑟夫·普利策曾云:“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台灣媒體在向北京靠攏之後,已經喪失了自身作為船頭瞭望者的功能。它們所報導的中國,早就成了盲人摸象時摸到的一條象腿或者一根象鼻子。
但我根據目前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判斷,只要北京不訴諸武力,台灣人民應該有保護台灣民主制度的空間。我將自己的分析讓一些台灣朋友分享,大意如下:
套用一句俗語:台灣的不幸在於離美國太遠,離中國大陸太近。在一邊抗拒一邊心存僥倖的心態中,台灣已經進入了與中國大陸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狀態。在與中國臨近的經濟體中,台灣可能是對中國出口依存度最大的一個。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10年台灣14%的GDP來自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居世界首位,比位於第二位的韓國高出3.9%。特別是近年來台灣經濟不景氣,內需成長趨於遲緩,GDP成長率主要依賴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成長。據統計,兩岸貿易對台灣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度,從2002年至2009年平均為33.36 %,也就是說,台灣GDP成長率依仗的是兩岸貿易成長,順差就是最重要的基石。在台灣對大陸經濟的這種高度依賴當中,可說是大陸經濟狀態好,台灣人存有擔心被“統一”的生存焦慮;大陸經濟狀態不好,台灣的經濟則將受嚴重牽連。
但台海兩岸的關係中間還有一個美國夾在中間,因此成了一種大陸不能完全作主的三角關係。由於美國的《對台灣關係法》,決定了美國的態度對北京還起制約作用。我請台灣朋友注意中國今年對內對外政策的變化:由於對內維穩成為執政者第一要務,當局不得不改變其對外政策,從過去總擺出一副要與美國一爭雄長的姿態,變為向美國表示中國無意也無能力赶超美國,甚至對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GDP總量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中國時代即將來臨的說法亦表示不滿,認為中國國力是被IMF提前了。這表明在紛繁複雜的國內矛盾的巨大壓力之下,北京不得不放棄“攘外”爭雄的姿態,被迫專心“安內”,因此暫時不會發出“武力解放台灣”的威脅。只要台灣島內並無太大的台獨聲音,近期內台海關係應該能在緩和狀態中發展。
在此情況下,台灣人不希望民主的台灣被專制的大陸統一,希望留待將來大陸民主化之後再平等地討論統一,可以依賴台灣的社會力量。台灣的草根政治促成了社會組織的發育。畢竟與大陸水乳交融的商界人士在人數上不佔優勢,只要台灣的社會力量能夠高度清醒認識到保衛台灣民主政治的必要性,認真監督政府,不讓執政者在大的原則問題上向北京作無原則的妥協,台灣的民主政治應該有存活空間。
香港人在回歸之後,由於缺乏政治權利,只能在北京步步為營的進逼之下且戰且退地一點點喪失原來在港英政府治下曾享有過的自由。但台灣不同,它在政治上還是一個獨立體。只要台灣不面臨武力統一的威脅,台灣人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成為“溫水中的青蛙”,就可以利用現存的政治空間抗爭。只是這抗爭非常辛苦,需要韌勁也需要智慧。但無論在何時何地,自由都不是免費的,為了保衛台灣的自由民主,台灣人為之付出代價是必須的。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美國之音中文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