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5月13日訊】如何應對航天時代人類在地球軌道上留下的無數太空垃圾一直是一項全球性的課題,很多科學家也相繼提出了五花八門的應對之道。不過最近一些專家對於這些方法是否真的能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質疑。
據美國太空網報導,地球附近軌道上遍布太空垃圾,並且情況只會越來越壞,因為一些大塊的碎屑之間會偶爾發生碰撞,並碎裂成更多更小的碎片,從而嚴重威脅衛星和人類太空活動的安全。
美國軍方目前正監視著低地球軌道上的大約2萬個太空垃圾,其中大部分是廢棄的衛星或它們之間相互撞擊產生的碎屑。
由於地球的外層大氣的減速作用,每年都會有一部分太空碎片落入地球大氣層燒毀。但在1978年,一位美國宇航局的天文學家唐•凱斯勒(Don Kessler)提出了一個讓人沮喪的觀點:隨著太空撞擊事件的增加,新生出大量碎片。遲早有一天地球大氣銷毀太空垃圾的速度將跟不上太空垃圾的增長速度。那樣一來,地球外圍空間就會出現一層永久性的“太空垃圾雲”,從而使得太空環境變得非常危險,無法進行航天活動。現在,這種理論已經被稱作“凱斯勒症候群”(Kessler Syndrome)。
2009年2月10日,一顆報廢的俄羅斯衛星和一顆美國私人公司擁有的衛星在北極附近上空相撞,產生的大量碎屑散落太空,極大增加了未來發生進一步撞擊的風險。一些模型計算顯示,在地球軌道的某些高度層面上,一種失控的凱斯勒症候群現象可能已經開始發生。
到2030年將增長3倍
在最近召開的太空基金會(Space Foundation)第27次全國太空研討會上,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司令威廉•謝爾頓(William Shelton)將軍也表達了他對於不斷增長的太空人造垃圾數量的擔憂。
他說:“預計到2030年時,這一數字(太空垃圾數量)將增長3倍,這當然部分是由於我們使用了更加靈敏的探測系統,但是另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太空垃圾的數量出現了進一步的增長。考慮一下吧,實際存在於軌道上的太空垃圾數量可能是我們目前已經追踪到的數量的10倍。也就是說目前那一部分碎屑是無法跟踪的,但它們卻能對我們的航天器造成致命的損害,不論是軍用,民用還是商業航天系統,都不可能倖免。”
不斷累積 無法回頭
如何清理太空垃圾?其中有一種方案是“建立太空垃圾場”,即放棄某些特定的軌道高度,專門用來囤積太空垃圾,任憑它們在這些軌道高度上運行。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L)空間部門的馬歇爾•坎普蘭(Marshall Kaplan),是一位太空垃圾方面的專家。他認為對於太空垃圾的擔憂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在他看來,由於50多年的太空活動中太空垃圾不斷累積,現在我們已經到了無法回頭的地步。坎普蘭表示,地球上空700公里至大約1300公里範圍內的軌道空間已經聚集了上百萬個太空垃圾,小的直徑幾毫米,大的則達到幾米。
情況復雜 費用高昂
坎普蘭告訴太空網記者:“太空垃圾逐漸累積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如果你想要清理這些垃圾,將情況將非常棘手,而且費用驚人。而如果我們繼續像現在這樣使用這些軌道空間,那麼垃圾量還將繼續積累,這些軌道上太空垃圾的分佈密度和發生碰撞的概率當然也會增加。”
在他看來,清理軌道上垃圾的工作前景是悲觀的。 “太空垃圾的擴散是不可逆的。對此進行的任何清理計劃都將十分昂貴。考慮到這一點,世界各航天大國都不太可能會採取任何積極地步驟去應對這一問題,”他說。 “而事實上,我們也確實做不了什麼,我們無法承受那樣巨大的經濟開支。我們也沒有相關的技術和合作協調機制。沒人願意出這個錢。太空垃圾的’產量’增長很快,但沒有’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