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劇減已趨瀕危 專家揭秘

【新唐人2011年4月25日訊】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洋蜜蜂——意大利蜜蜂(簡稱“意蜂”)的引進,導致山東土生土長的“中華蜜蜂”(簡稱“中蜂”)種群的急劇衰亡,目前僅存2000群上下。在兩種蜜蜂間鮮為人知的大戰中,由於“人”的角色的深刻影響,中蜂已經處於頻危狀態。

據《山東商報》報導,通過對東營、濱州等地的學者、專家以及養蜂人士的專訪,終於揭開土生土長的中華蜜蜂(簡稱“中蜂”)與外來蜂種-意大利蜂(簡稱“意蜂”)之間鮮為人知的暗戰。

三十多年“中蜂”劇減已趨瀕危

中蜂的歷史,遠遠超過人類的文明史,即使強悍恐龍滅絕時,它們都倖免於難。但如今,在經歷了地球生物圈幾經變遷後,已經處於瀕危狀態。

地處暖溫帶季風氣候區的山東省蜜源資源豐富,是全國養蜂實力較強的省份之一。山東農業大學副教授王桂芝做過蜜蜂課題的專門研究,她告訴《山東商報》,中華蜜蜂是東方蜜蜂亞種,為本地土生土長的蜜蜂。 1896年後,意大利蜂等國外蜂種引入我國迅速推廣,如今中華蜜蜂用“瀕危”二字形容已毫不過分。

陽信縣勞店鄉後周村的孫長德自1972年開始養“中蜂”,其時蜂群還較多,在其後幾十年內,“中蜂”迅速減少,在他周圍已盡為“意蜂”天下。有很多人說養了“中蜂”,但實地觀察發現卻為“意蜂”,打著“中蜂”幌子賣蜜而已。 “中蜂”較之於“意蜂”,體軀明顯較小,另外明顯體徵是“嘴短”。 
 
濰坊青州市王墳鎮被稱為“養蜂之鄉”,這裡蜂群數量有9000餘群,但均為“意蜂”。王墳鎮養蜂協會會長兼合作社理事長尹居錄說,“中蜂”群寥寥無幾。  

對“中蜂”數量目前全省並無確切統計數據,但綜合各地養蜂人士信息,多傾向於只有2000群左右。只佔全省蜂群數量的1%。這一數字,暫時並不包括山區裡難以確認的野生“中蜂”數量。 
  
蜂界戰爭,“中蜂”往往國破君亡
  
土生土長的“中蜂”,歷經生物圈幾番進化,為何會在短時間內在本土衰亡殆盡?  

王墳鎮養蜂協會會長兼合作社理事長尹居錄養蜂32年,去年春天以每群260元價格購買11群“中蜂”,現今只剩下2群“中蜂”。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是,在他所處的周圍,有成百上千群“意蜂”。  

陽信的孫長德說,與所有的種群一樣,作為蜜蜂來說,盜蜜是蜂群之間的常見行為。 “中蜂”盜蜜往往是在春季,利用氣溫低“意蜂”難以出巢之時,混入盜蜜。而“意蜂”的盜蜜往往是在秋季,它們一次盜蜜往往會伴隨一場蜂界大戰置“中蜂”於死地。  

漫天飛舞的成千上萬隻蜜蜂,就像“死士”一樣,相互用針刺攻擊、蜇殺,養蜂人用水噴都無濟於事。但就像是實力不對等的國家之間發生戰爭,“意蜂”憑藉著四五萬的大群和個體優勢,很容易“殲滅”只有幾千隻蜜蜂的“中蜂”蜂群,並且往往會把蜂王殺死,這樣其他工蜂等立刻散群。 “中蜂”有一個特點,總是圍不住大群,這是自古以來的特性,有點酷似中國人傳統的“分家”。 
 
王桂芝教授還說到一個細節,每個蜂群都有工蜂在巢門守衛。 “中蜂”個體較小,很容易被“意蜂”識破,盜蜜成功率較低。但很多情況下,“意蜂”卻能混進“中蜂”蜂巢盜蜜,至今仍為謎團。  

“有人說是意蜂工蜂的振翅頻率酷似中蜂的雄蜂,這樣得以潛進中蜂蜂巢。還有人的提法很有意思,說是意蜂向守門的中蜂行賄,也就是給蜜吃混進去。”王桂芝說。  

孫長德還提到“婚飛”一事,他曾做過5年的實驗,發現“中蜂”蜂王在找雄蜂交尾時,“意蜂”雄蜂往往會擾亂婚飛,憑藉自己的個體較大優勢,與“中蜂”蜂王交尾,而這樣產下是非受精卵,不能培育工蜂,由此也會造成“中蜂”群體的後繼乏人。  

但對於意蜂擾亂“婚飛”一說,王桂芝教授以及青州的尹居錄等人士持相反觀點,認為可能性極小,“意蜂”不會對“中蜂”的婚飛產生影響。 
    
蜂群背後養蜂人的經濟趨利性

“中蜂”的衰亡與“意蜂”有著密切、直接關係,而背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人類的經濟趨利性。  

山東龐大的“意蜂”蜂群和零星的“中蜂”蜂群,實際上是全國的一個縮影。 “意蜂”何以在幾十年內擠垮“中蜂”王桂芝教授一言以蔽之,“就是收入”。

“我國在引進意大利蜜蜂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養蜂人之間大規模推開。這主要是意蜂產蜜量高且性情溫順,蜂群能成大群。相較而言中蜂的產蜜量低很多,性情上容易分群跑掉。意蜂在進化過程中,可以產蜂膠,而中蜂則沒有採集加工蜂膠的本領。” 
 
孫長德雖然自己養了40多群“中蜂”,但主要的經濟收入還是1000多群“意蜂”。 “意蜂比較喜歡大蜜源,由於群內蜜蜂數量較多,在一個採蜜季節,一個意蜂蜂群採蜜量會超過一個中蜂蜂群的三四倍。”  

對於“中蜂”和“意蜂”,蜂農的經濟收入由此會產生明顯差距。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意蜂”開始席捲全省,並通過自己的“戰爭”絞殺了大量“中蜂”的生存空間。

王桂芝教授認為,“中蜂”和“意蜂”在抗病方面有明顯差異。 “意蜂”容易得寄生蟲蜂□,而“中蜂”並不得蜂□,但“中蜂”最怕一種囊狀幼蟲病。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這種病曾大規模爆發過,對“中蜂”產生了重大影響。孫長德認為,這種囊狀幼蟲病,就是被“意蜂”帶來所致。

“中蜂”滅絕對山區植被的危害

在王桂芝看來,任何細微的生物,在自然界的鏈條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它的缺失肯定將對生態產生影響。對於“中蜂”來說,這樣的影響會是緩慢而巨大的。  

從自然習性上看,“意蜂”喜歡的是成規模的大蜜源,像山區裡的灌木等零星蜜源並不感興趣,且需要在12攝氏度以上才可出巢。對於華北地區特別是山東地區來說,像早春的很多植物,“意蜂”難以採集花粉。而“中蜂”並無此要求,只要氣溫達到6攝氏度以上就可出來採蜜。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蜂”,它匹配著我國獨特的植被體系,特別有利於山區的植物繁衍生長。很多植物如果沒有“中蜂”,授粉就難以進行,對植物的繁衍會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滅絕,進而會影響生物鏈上的每個物種,最後到達金字塔的最頂端——人類。

王桂芝說,有位業內人士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中蜂滅絕,泰山上的植被將減少三分之一。 

為“抵抗”周圍的“意蜂”,孫長德等養蜂者,現在會對“中蜂”縮小巢門,這樣只能讓體型較大的“意蜂”進不去。然而,要想真正的挽救“中蜂”,都傾向於劃定保護區,只能養“中蜂”,對於經濟收入受影響的蜂農給予補貼,對此他們曾多方呼籲過,但有關部門尚未走出這​​一步。  

王桂芝說,臨沂某地有個蜂場,前年有100多群中蜂,但在周圍意蜂的影響下,現在已減少到60多群。她去當地政府部門呼籲建一個保護區,但政府部門的態度明顯不積極。 
 
目前的“中蜂”飼養,只是寄託在部份養蜂人樸素的情感維繫上。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