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中國環境惡化 面臨三大嚴峻問題

【新唐人2011年4月4日訊】(新唐人記者馬寧綜合報導)4月1日,伍德羅威爾遜中心中國環境論壇在華盛頓召開名為《環境挑戰與中國的綠色選擇》的座談會。會議主要討論了中國面臨的環境挑戰。中國環保人士、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座談會上提出,中國面臨最嚴峻的三大問題是環境污染,資源耗竭和生態惡化。

座談會由中國環境論壇的主任吳嵐博士(Jennifer Turner)主持,與會者60多人,分別來自美國環境保護局,美國農業局,世界資源研究所,華盛頓郵報,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大學等不同部門和機構。

作為座談會主講人的馬軍在會上表示:「中國面臨多重環境挑戰,環境污染,資源耗竭和生態惡化是其中最嚴峻的三大問題。

在三十分鐘的主題演講中,馬軍首先通過圖片和實例展示了目前中國環境惡化的程度,太湖和滇池的今昔對比照片觸目驚心。他說,目前中國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用水不安全,1/5的中國重點城市飲用水源的水質不達標,全國受污染的耕地達1.5億畝。

馬軍還指出,在中國一些地區,污水處理池本身已成為新的污染源。

馬軍是中國著名的環保人士,長期致力於中國水資源問題的調查研究和公眾普及,著有《中國水危機》一書。2006 年5月,馬軍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年度"100 位影響世界的人物"。同年6月,馬軍創辦非盈利環境機構(NGO)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IPE),到現在IPE已開發並運行中國水污染地圖和中國空氣污染地圖兩個資料庫,並且成為一個監督在華跨國公司及國內企業環保實踐的重要平臺。

環境日益惡化 都市煙霧每年奪走40多萬生命

《德國之音》評論指出,中國(共)多年來不惜一切代價發展經濟,力圖以此解決貧困問題,換取政局穩定,使中國共產黨得以保持其權力。然而,問題的另一面卻是,中國國內對環境的破壞日益惡劣。

據瞭解,中國的水資源不是受到污染就是瀕臨乾涸,70%的河流已經受到污染,三分之一以上地區降酸雨,官方承認,過去50年來,已有1000多個湖泊乾涸。

因為大氣污染,在中國許多地區,藍天已然成為稀罕物。據國際能源署報告,70%的中國城市屬於全球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國都市煙霧平均每年奪走40萬人以上的生命。

評論說,為獲得利潤和市場佔有率,工廠和能源企業常常罔顧自然環境,將廢物廢水傾入河流,把廢氣排向天空。它們要麼為了省錢,根本不管環境治理,要麼使用過時的機器和設備,而聽任環境遭到污染。

中國的石油化學行業幾乎是所有快速增長行業的供應商,不斷增長的需求使其應接不暇。哈爾濱事件的起因便是由於一家位元於松花江上游的化工廠爆炸,使有毒化學物進入河流,從而危及這個有著400萬人口的大城市。

此外,自2010年12月底,已有200多名安徽省兒童被送醫院接受血鉛檢查,據不完全統計,其中血鉛超標兒童數量已達100多名。2010年相繼發生的9起血鉛事件。這些事件對中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具有典型意義。

新加坡一名專門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指出,雖然中國(共)官方制定有與國際標準相符的相關規定,但問題在於,這些規定是否得到嚴格遵循和執行。面臨巨大壓力時,當事人就有可能試圖繞開規定行事。

報導說,迄今為止僅考慮如何多多掙錢的人們現在開始為中國國內的生活質量擔憂。在某些地區,相關憂慮已導致社會動盪,而這一點本來正是中國(共)政府希圖藉助經濟增長加以避免的。

東部沿海省份浙江2005年曾發生上千村民抗議一家藥廠破壞環境事件,抗議者表示,該廠造成的化學污染使當地農田幾乎絕收。

「威權政治體制」下的空氣質量

2011年2月23日,北京市中心大霧瀰漫,道路擁堵。但中國(共)政府在奧運會期間成功的將空氣質量提高了30%。在奧運會結束後一年,約60%的改善成果消失。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來自中美兩國的經濟學家對北京的空氣質量為主題提出了一個研究報告。該報告是由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發布的。

作者們認為,奧運會期間空氣品質的極大改善要歸功於中國(共)的威權體制。他們說,擁有這種政府的國家在受到激勵時,會做出巨大努力來解決問題。

那麼為何北京空氣質量改善成果消失得如此之快呢?他們認為,仍然還是因為中國的威權政治體制。他們說,空氣品質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政府政策和個人自律的動態相互作用,個人自律也就是一旦社會就更清潔的環境達成共識、民主制度所能實現的那種行為。

他們說,相反,北京的努力大部分來自政府推動,更為密集且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實施的;這也許是一個「眼光遠不如民主政府長遠」的威權政府的特色。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