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論文“通膨現象” 品質差數量世界第一

【新唐人2011年2月14日訊】(新唐人記者王子琦綜合報導)近年來,大陸科研學術論文產量突飛猛進,最新數據顯示已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名,並且培養出博碩士、學士人才近2100百萬人。但現實中,卻屢屢爆出論文造假、論文引用率低及學歷造假等問題,有評論稱這凸顯中國學朮界量多質差的“通膨現象”,因此而有了對此現象背後原因的探究。

論文產量“全球第一” 引用率百名之外

日前,北京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30週年紀念大會。據《新華社》報導,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已授予博士、碩士與學士等學位分別達到33.5萬、273.2萬與1830多萬人,30年共培養出2100多萬名大學本科以上高等人才。

統計顯示,現中國可授予博士、碩士與學士學位的學術機構分別有347所、697所與700多所;在學研究生人數高達140多萬人,其中博士生24萬6千多人,各類專業學位研究生也有90多萬人。

然而,高學歷現已成大陸學術界隱憂。儘管最新數據顯示大陸科研學術論文產量已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名,但學界重視的論文引用率卻排在一百名之外。而此「通膨」也發生在造假數量與速度上,且醜聞頻頻傳來。

近年來,論文抄襲、剽竊和造假者的隊伍中已不乏教授、大學校長甚至院士等高端人士了。

中科院研究員阮康成説:學術腐敗不但催生了“學術泡沫”,還催生了相關的腐敗“產業”。例如,從網上的一些資訊可知,目前數據造假、剽竊、抄襲已升級到買賣論文,成為一個年銷售產值數億元的產業。有關“論文服務公司”可提供實驗設計與實施、 論文撰寫,直至出版發表等一條龍服務。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2009年度論文交易銷售額可高達1.8億-5.4億元。

學術、學歷造假醜聞頻傳

日前,因推薦材料存在代表著作嚴重抄襲和經濟效益數據不實等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原教授李連生所獲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日前撤銷。

這起被稱爲中國“第一例”因學術造假被撤銷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的事件,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這一事件,僅僅是學術場上的一個縮影。

在2010年,最爲引人矚目的微軟中國區前總裁、“打工皇帝”唐駿博士學歷涉嫌造假事件,引發網上熱議至今不衰。

而在唐駿文憑被揭造假後,互動百科等網站上的各名人簡歴,特別是教育經歴悄悄的被修改。僅7月7號至8號兩天時間,就有近百位名人的簡歴被修改,並且數字還在持續增加。

隨著盤點不斷展開,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岡山大學論文造假事件也屢被提及。

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鍾華和工學院講師劉濤為責任人,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的70篇論文存在造假現象,被一次性撤銷。這起中國SCI論文飢渴背景下的瘋狂案例曾令國際輿論嘩然。

由於SCI在中國如此受關注,因此而有了“SCI=Stupid Chinese Idea”的戲言。

而“北科大1名院長被指論文剽竊,承認有連帶責任”、“清華教授汪暉被指抄襲,近6月仍無定論”、“退休教授起訴西安交大博導剽竊,校方稱無欺騙行為”、“肖氏反射弧手術受到質疑和患者投訴”等等,近年來涉及論文抄襲剽竊、學歷造假、考試舞弊事件不時見諸報端,甚至連飛行員資質都出現了造假現象。

四川在線發表一篇評論文章“讓造假者“吐獎”成為常態”指:約50%的科技工作者坦言身邊的學術不端現像很普遍,有相當比例的人對此表示出“寬容” 。

文章指出,學術造假不僅僅是個案問題,而且正在蔓延和氾濫,在“能騙到所有人就是成功”的所謂“成功學”潛移默化之下,造假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假如設立“科技退步獎”

“其實,任何國家的學術界,以及一流大學,都有可能出現醜聞。出現醜聞並不可怕,可怕是在醜聞處理過程中不斷產生‘次生醜聞’,以及對醜聞最終的熟視無睹,甚至潛規則大行其道。”題為《沒有最醜,只有更醜》的評論文章這樣寫道。

文章認為,前者表明學術制度出現嚴重病變,失去自淨能力,後者表明整個學術尊嚴全部喪失,學術價值體系瓦解。”

大陸有的高校論文在派完評審、考核功能之後,就放進垃圾堆。有多數論文被學界自身稱為“垃圾論文”。科研成果在鑑定之後就完成使命,超過90%的“成果”被束之高閣。這樣的學術研究,其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也就寥寥。

甚至有學術界人士發出“如果不重視學風建設,中國科技至少後退20年的聲音。”

在署名文章《假如設立‘科技退步獎’》中,作者徐迅雷說,假如設立“科技退步獎”,那麼得獎者可真是多了去了。“學術腐敗、抄襲剽竊造假,這樣糊弄出來的科研成果,大抵都可以進入“科技退步”一二等獎的評獎範疇;那些幾無學術價值、只為完成申報來的項目,那些東拼西湊、只為發表一下評個職稱的論文,大抵可以參評“科技退步”三四等獎……”

學術不端,雖然各國皆有,但在中國被稱為“一枝獨秀”。有學者指出:學術腐敗行為已經演變成了“癌症”,整個學術體制必須改造。

徐迅雷引用愛因斯坦的例子來説明:愛因斯坦多年積極地投入科研工作,卻僅僅只找到一兩個好想法——還只是想法,至於編造假數據、抄襲、剽竊他人的成果,那倒是舉手之勞。“當李連生之流大為流行之際,‘愛因斯坦’也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科技部部長萬鋼則說,對學術造假要“零容忍”。有文章稱,政府職能部門光想著學術造假出來之後才“零容忍”,那是不夠的。

造假易、打假難

關於李連生的造假事件,早在2007年底,西安交大就收到6名老教授的聯名舉報,遲到2010年3月才對李連生做出解聘決定。校方甚至表示,“現在高校弄虛作假成風,你們不要大驚小怪”。

有評論指,這非常令人不解,以這樣一個重磅陣容所進行的實名舉報,一開始卻沒有受到西安交大等方面的重視。這其中是否存在包庇和捂蓋子的問題,難道不應該對公眾有所交代嗎?

《對學術造假理應當頭棒喝》一文說,造假者過得很滋潤,剽竊包裝渾不怕,一路綠燈把獎拿,出了事還有人“護犢子”。舉報者卻舉步維艱,老教授一度投告無門,這種反差,其實也道出了學術造假之易、打假之難的現實困境。

文章分析認爲,目前對學術造假的處理,存在兩個瓶頸:一是學術造假問題往往通過內部處理,導致相關部門要麼袒護阻撓,要麼處罰過輕。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處理往往局限於道德聲討、人事調整等層面,缺乏一個強有力的製度來規範和保障,難以應對學術造假頻發現狀的挑戰。

文章指問:對一個科學家來說,對一國科技創新事業來說,到底哪些事情是真正需要做好的?

而另一分析文章《學術打假不能‘零視野’》說,如果有關方面只追究李連生一個人的責任,卻輕易放過了對學術造假縱容庇護的管理者的責任,懲治學術腐敗就難有出路。

造假不斷出現的原因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中國最高水準的科研機構或國家部委高層次的評審中,算數量、比速度,也是比較明顯的問題。一些論文因為發表在國際頂尖雜誌,就被領導和部門作為突出貢獻而慶祝並給予極大的支持。

對此,曾任美國高校講席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饒毅駁斥:“如果只看雜誌名稱,那麼我們各個單位就不用科學家,而可以請初中生來評價科學了。”

饒毅用《讓子彈飛》來比喻:“你可以算很多次槍聲後擊中很多目標,但也可以看看子彈擊中了什麼目標。中國現在可能主要看槍響後報捷的喜報用什麼材料,就是問發表在什麼雜誌,而很少人能判斷打下的目標到底多重要。”

文章《假如設立‘科技退步獎’》分析:“工程化”的學術、“項目化”的科研,使得眾多的研究人員忙於追名逐利、低頭滿地找錢。 “官辦科研”也讓人忙於批項目“找錢”。 “還有多少研究者能堅持靜心、堅守良心?”

一位網友說:“現在認真搞科研的人沒有嗎?有,但少了。社會本身也應該反省一下,整個社會大環境都是浮躁的,全社會的單一價值觀使人投機取巧,唯利是圖。”

另有評論指出,科研項目經費的浪費與腐敗也成爲其中一個原因。據北京某高校披露:“在橫向項目上,如果拿到一個100萬元的研究項目,只要花20萬元在項目上,再扣掉學校收取的管理費和其他費用,申請人能賺50萬元。”

大陸詩人兼文化評論人葉匡政指出,在當今的中國,許多人依靠謊言獲得成功。

葉匡政表示,中國今天這個時代,因爲意識形態的管理,講謊話已經進入國家體制,或者體制服從的一個前提。如果你不講謊話,你很快就會被體制淘汰,或者你只講真話,也很快會被體制淘汰。

哈耶克有一個觀點:在一個相對專制的國度會出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在所有的極權國度都會出現這個現象,就是最壞者當政,最壞者成功……當國家謊言成爲一種普遍現象的時候,民眾說謊也就不奇怪了。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