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里約貧民窟的歷史情結

【新唐人2010年12月1日訊】(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30日專電)巴西軍警近日在里約熱內盧貧民窟展開大規模掃蕩黑幫販毒集團行動。當地貧民窟多集中在城市邊緣的山丘地,且居民以黑人和半黑人為主,都是有其歷史原因。

19世紀末、20世紀初,里約上流社會「瘋」行法國風,崇尚唯美,一味模仿巴黎,史上稱此時期為「唯美時期」(Belle Epoque)。雖然這在當時是全世界的流行,在里約卻有另一層意義。

500多年前,葡萄牙人登陸巴西後,打著宗教的旗幟「教化」原住民,教化不成就進行大規模屠殺。原住民差不多都被殺光後,沒有人力替他們工作,成千上萬的非洲黑人就被當成「活的商品」賣到巴西作奴隸,從此離鄉背井,受盡人間苦難。

據估計,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就有200萬至300萬的非洲黑人抵達巴西,其中一大部分從里約碼頭上岸,接著就被葡萄牙殖民者買去他們開辦的農場勞動,拖著腳鍊在烈日下幹苦力活。

19世紀末,基於全世界人權意識的日益覺醒,當時代理國政的伊莎貝爾公主在宣佈巴西成立共和國前下令解放黑奴,但成千上萬的黑人一下子恢復自由,倒叫他們無所適從。

史書記載,除了部分黑人繼續留在農場工作外,其餘都湧進城市,變成無業游民。當時的里約政府擔心過多黑人聚在城裡會出亂子,於是將他們趕到城郊的山丘地;且為了增加白人人口和強調歐洲文化,有計畫的讓歐洲人移民到巴西,並引進「法國風」。

就這樣,里約的末代黑奴雖恢復自由身,卻成為城市的邊緣人。雖然他們的後代在山丘上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社區,卻始終擺脫不了貧窮的命運,直到發展成今日的貧民窟

里約貧民窟臭名遠播,主要是因為從這些社區延伸出來的城市暴力,已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但這些問題,卻是巴西歷史的後遺症。

除了黑奴後代外,1950年代起,從巴西各地抵達東南部(特別是里約和聖保羅)尋求商(生)機的農村人口和他們的子孫,也開始住進貧民窟。

在沒有特殊謀生技能的情況下,許多人為了養家活口,先是當小偷、扒手,然後殺人放火、打家劫舍,最後加入走私軍火和販毒集團。

正因為里約貧民窟的歷史性和傳奇性,引起外國遊客的好奇心,儘管內心害怕,仍想就近認識,而當地居民則將此視為賺錢良機,在與操控貧民窟的黑幫協商後,開發出所謂的「貧民窟觀光路線」。

里約貧民窟居民和黑幫長期維持「你包庇我,我保護你」的互利關係,亦成為警方執行掃黑緝毒任務的一大阻力,且直接促成警察內部貪污問題惡化。

過去10年來,里約市政府的「貧民窟都市化計畫」,以及非政府組織與貧民窟居民合作推動社教計畫,的確有助於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和社區治安;但在黑幫和販毒集團猖獗的貧民窟,民眾的生命安全仍無保障。

自從國際足球總會和奧運委員會宣佈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和2016年奧運將在里約舉行後,里約警方即向當地的黑勢力宣戰,並從2年前開始採取軍方在海地的維和經驗,在貧民窟設立維和部隊駐點,獲得居民的信任與合作。

過去10天,里約軍警展開大規模貧民窟掃蕩行動,成效彰顯。但專家指出,必須持續打擊暴力犯罪,建立警政整體預防體系,提高警民合作意識,才能避免黑勢力捲土重來。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