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變 寶萊塢或有新浪潮

【新唐人2010年11月28日訊】(中央社記者何宏儒新德里特稿)本屆印度國際影展特別企劃「台灣新浪潮電影展」。受邀出席開幕典禮的導演萬仁認為,印度社會近幾年急速轉變,電影呈現方式有可能發生變化,「或許也會出現1個新浪潮」。

回顧台灣新浪潮電影發展歷程,導演李崗在新德里對中央社記者表示,戒嚴時期,瓊瑤式愛情或大中國文化概念的內容為電影主流題材,與民眾生活脫節。直到快解嚴前幾年,才有導演開始以成長過程中真實記憶,拍攝新寫實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迭獲大獎,使新浪潮電影在台灣蔚為風潮。

台灣的電影後來面臨商業與藝術電影之爭;好萊塢電影大舉登台後,電影業被徹底擊垮。直到2008年,終於又出現幾部通俗商業類型國片,市場也稍微熱起來。不過在台灣電影業回溫之際,好萊塢之外,中國電影也已興起。李崗說,國片回溫情況能否持續,有待觀察。

第41屆印度國際影展(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of India,IFFI)特別企劃「台灣新浪潮電影展」(Taiwanese New Wave Package),共播映8部國片。28日晚間放映的2部開幕片「兒子的大玩偶」和「朱麗葉」,發行時間相隔27年,又都是三段式影片,正好呈現這段時期台灣電影發展的大概面貌。

「台灣新浪潮電影展」對於蓬勃的印度電影工業,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導演萬仁表示,寶萊塢電影充斥歌舞片,與30年前以文藝、愛情片為主的台灣電影類型相似。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是當前印度與30年前台灣最類似的部分。在這個階段,民眾因生活空虛,以致完全寄託於脫離現實的電影情節,在台灣為三廳電影(場景不脫客廳、飯廳、咖啡廳),印度則是歌舞片。

過去數10年,印度社會的改變其實並不大;然而,這幾年則急速轉變。萬仁認為,正是這個階段,印度電影的呈現方式有可能變化,「或許他們也會出現1個新浪潮」。

台灣電影在國際影展迭創佳績,已吸引印度關注。不過,萬仁認為,印度人對台灣電影其實還是很陌生。這次IFFI選擇播映8部台灣電影,從近30年前「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到最新的「茱麗葉」,藉此瞭解台灣電影,很有意義。

導演王育麟則認為,印度電影劇情很簡單,觀眾重覆看了數10年,還是會跟著電影哭、笑,這是很有趣的特色。

他所執導的「父後七日」為本屆印度國際影展觀摩片。他說,電影之前已在香港、韓國、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地播映,各地觀眾對於電影的理解不一。由於印度教人口佔印度人口逾8成,王育麟認為,影片所傳達的生死觀,對於相信萬物皆有神、萬物一體的印度人來說,應該很能夠理解。

「台灣新浪潮電影展」28日晚間開幕後,將在IFFI舉辦地果阿(Goa)省巴拿吉(Panaji),持續進行到12月2日。3位導演下午已與另外2位導演侯季然、劉梓潔,以及新科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吳朋奉在當地會合,將共同參加IFFI舉辦的一系列台灣電影活動。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