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傣族男子的特別人生

【新唐人2010年11月15日訊】在雲南傣鄉有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通文識字、懂規矩識禮數、能寫會算,是各種慶典和祭祀活動中的特邀主持人,在社會上頗受人們尊重,很有社會地位,“康郎 ”是他們特別的稱謂。曾經在傣族社會裏,“康郎”級別人群的多少,也就是傣家文化人群的多少。然而要成為“康郎”,必須經曆少年出家和尚



“佛寺是學校,佛爺是老師,經書是課本。”這是從前雲南西雙版納獨特的現象,佛寺曾是傣族人受教育、學文化、習禮教的重要場所。而今,隨著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適齡兒童都要進學校去接受正規教育,傣家人已經無須再到佛寺裏去學習了。然而,傣家人無論如何也不願改變心靈深處和精神上的軌跡,很多傣族人都還保持著送孩子到佛寺裏當和尚的習俗。他們認為寨子裏不能沒有佛寺,佛寺裏不能沒有和尚的念經聲。

出家儀式的開始,前來祝賀的親人們輪流將兌有香水的潔淨之水淋向孩子,為其沐浴,從此他將步入佛門。




每當村寨裏有人家要做法事時,都得到其它村寨的佛寺去請佛爺、和尚。老人們紛紛抱怨說佛寺裏和尚太少了,應該增加一些,可是小孩子進佛寺當和尚又和國家的教育法相衝突。而且有些家長和孩子都認為,現在進佛寺當和尚學傣文也沒有什麼用,做十多年和尚學會了傣文,就算升上了大佛爺(按傣鄉習俗,隻要年滿20歲的和尚就能升為大佛爺),也不如讀書能拿文憑找工作。所以,盡管有規定10戶人家可以有一個小孩去當和尚,那些想“賧路皎”的人們找來找去也隻找到了7個孩子,還有好多人就隻有抱憾等待。

就因為這樣,當了和尚的小孩就成了那些想“賧路皎”的人爭搶的寶貝,孩子們也可向幹爹幹媽提出要求:給他們買賽車、買MP3、買複讀機……這些條件和要求,幹爹幹媽都會一一答應滿足。而幹爹幹媽們也會在這個“賧路皎”的過程中比排場:在過去,送“路皎”到佛寺,是由幹爹背著去的。現在呢,大家都在攀比,你拿摩托車送,我就去借輛車,岩莊香的幹爹更是別出心裁地租了匹馬來送岩莊香到佛寺。

孩子穿上了袈裟,要在佛寺裏住一個星期才到學校去上學。從此袈裟就要一直穿在身上,直至結束他的出家生活,還俗時才能脫下。當然,他們回到學校時,也一直要穿袈裟,在學校裏要和同學們一樣學習各門功課,周末學校放假回到寨子裏,得住在佛寺裏學習佛經和各種習俗禮儀,進行宗教修行。

就是因為有著小和尚們的存在,才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傣家人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使傣家人的各種生活習俗得以傳承。

文章來源:網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