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CPI破4% 專家指被低估

【新唐人2010年11月12日訊】(新唐人記者唐美華綜合報導)中共官方11月11日發布統計數據,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4%,年內首次突破4%,創25個月新高。其中,與百姓密切相關的菜價更是上漲了31%。專家表示,目前的統計數據嚴重低估了實際通脹水平,物價上漲速度甚至可能已經達到兩位數。

CPI4.4%漲幅

據《新京報》報導,中共官方統計數據顯示,10月CPI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0.7%,創全年新高。食品類價格上漲10.1%,貢獻率在74%。其中,蔬菜上漲31%,水果上漲17.7%。 10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8.6%,漲幅比9月份分別縮小0.5個和0.3個百分點。

報道說,根據中共發改委對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價格監測數據,在監測的包括蔬菜、糧油、鮮肉類及水果共31個產品中,與9月份相比,共有24種產品價格上漲,約佔統計總品種的80%。

市民倍受壓力

據《德國之聲》報導,在CPI4.4%這一抽像數字的背後,是居民對諸多商品價格一年來“此起彼伏、輪番上漲”的直觀感受。以前住房、看病、供孩子上學被中國的老百姓戲稱為三座大山。如今,讓普通百姓發愁的又多了一樣菜籃子。上海居民顧女士說:“食品、油、米、副食品之類漲幅比較大,大概漲幅在20%到25%左右,對於我們市民來說,這樣的漲幅感受是比較厲害的。”

北京市民劉瑩無奈地說,“一個接著一個,一波連著一波,今天還是大蒜,明天就成了蘋果,漲價就像是推翻了多米諾骨牌。”

50多歲的濟南市民宋女士說:“物價漲幅太厲害了,大蒜一斤8元、生薑一斤7元,蘋果價格更是一天一個價,感覺口袋裡的錢也越來越不夠花。”

“囤積族”“團購” 應對物價上漲

面對CPI超預期增長,老百姓能明顯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很多市民正想方設法與CPI漲幅“賽跑”,出現“囤積族”、“團購”等群體。

在北京、濟南等地,許多市民開始過起更加精打細算的日子。不少市民利用超市特價、商場“返券”、店慶酬賓以及非高峰時段購買機會,花最少的錢買更多東西。

《德國之聲》報導,濟南市民林凱幸運說,他已趕在調價前將自家的天然氣卡充滿,9日濟南舉行關於上調天然氣價格的聽證會,每立方米天然氣將至少上漲0.3元。這兩天,由於擔心天氣轉冷白菜價格繼續上漲,他和身邊不少朋友又將囤積目標投向白菜。

有市民表示,現在購買衣物基本上都是從實體店看中後,上網店購買,網店商品一般較實體店價格低兩到三成,多的甚至達到五成。

據《武漢晚報》報道,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表示,物價上漲對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影響明顯。因此從長期看,抑制通脹還是要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製度等製度措施。“合理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社保體系,才能增強居民抵抗通脹風險能力。

CPI五年被調低和低估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研究報告稱,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間,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被人爲調整,系統性低估超過7%。央行的調查資料顯示,城鎮儲戶對物價水平的滿意度指數,已經接連創出2001年有資料以來的最低點21%左右,顯著低於通貨膨脹時期水平。

在這份名爲《資料和主觀感受:CPI是風動還是帆動》的報告中,社科院研究員徐奇淵指出,由於中國CPI指數權重存在5年一次大調整,爲避免分類指數權重 發生重要調整帶來的問題,而選擇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的資料來進行分析。且CPI總體指數以及8個分類價格指數都有月度資料公佈。

據其測算發現,在這5年中,按照CPI常規的編制程式,有-7.53個百分點無法用8個分項指數及其權重來解釋的,可以被視爲人爲調整的痕迹。因此判斷在過去5年間,CPI被人爲系統性低估超過7%。

據《西部網》報道,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學界對於CPI數據不能真實反映現實的觀點一直較為一致,“CPI的構成肯定是有問題的,不能反映目前的真實情況,這是一個制度性的低估。另一方面也有人為的低估在裡面。”

報道還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夏業良也同樣認爲,中國統計資料的操作空間的確存在。

《城市晚報》報導,由於CPI編制細節尚未公開,因此相關研究充其量也只是水中望月、鏡中看花。要對CPI指數有更準確的理解,還有待於相關細節的公開和透明。

官方否認CPI低估

對學者的研究報告中披露的中國CPI被調低和低估7%的事,中共官方予以否認,明確表示,“CPI不存在低估,更不存在人為調整的情況”。

對此,網絡評論員王石川評論說,承認CPI超標,勢必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一旦超標,則宣告年初的既定目標未能實現,進而表明相關部門有失職之嫌。

王石川還說,承認CPI超標,方是抵達真相之始。如果CPI明明已經超標,相關部門仍然面不改色地否認,或者堅稱仍是3% ,這顯然是不負責任。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