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人類文化資產黑金城

【新唐人2010年11月12日訊】(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11日專電)黑金城是巴西歷史藝術觀光重鎮,198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封為「人類文化歷史資產」,同時,它也是巴西國內開採礦工業的聚集地。

黑金城(Ouro Preto)位於巴西東南部米納斯州(Minas Gerais)海拔1050公尺的山區,夏天氣候溫和,冬天平均攝氏10度,城市周圍由風光明媚的伊達格洛米州立公園(Itacolomi)環伺,山頂標高1891公尺的伊達格洛米峰正是古城的地標。

相傳17世紀末,葡萄牙騎士隊深入巴西內陸尋找黃金和寶石,行至黑金城近郊時,在德里布伊河底發現黑色的硬石頭,後經證實為黃金,因為表面裹了一層氧化鐵,故有「黑金」之稱,黑金城正是由此而來。

古城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經過了300多年,歷史中心的建築群仍保有18世紀的風貌,房屋結構仍以石頭、土塊和木條為主,延著彎曲、陡峭的窄巷,一棟挨著一棟興建。

黑金城也是1789年巴西發生米納斯獨立革命起義失敗的地方。傳說義士首領基拉甸奇士(Tiradentes)在里約遭凌遲處死後,斬首示眾,頭顱就被掛在歷史中心的基拉甸奇士廣場,後人予以立碑紀念,其他義士則被流放非洲或上了吊頭台。

廣場上有兩座主要建築物,一座是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內設有米納斯起義失敗烈士的陵墓,並收藏巴西重要文史資料。另一座是礦石博物館,館內收藏逾2萬300種世界各地的礦石樣本,從原石到經人工琢磨過、甚至隕石以及從月球表面採集到的石塊都有,讓人目不暇給。

革命烈士紀念館右邊是1766年興建的卡摩聖母院(Carmo),聖母院右側別院則是值得一看的神檯博物館,館內展出巴西殖民時期,特別是米納斯民間社會的信仰神檯。

為了達到一種「偉大」的視覺效果,中世紀巴洛克教堂的建築均為船塢型,即屋頂較地基寬2至3公分,所以支撐牆壁的木條架構其實是傾斜的,從下往上向兩邊彎開,抬頭看時就會衍生出一種偉大崇敬的心理,覺得自己好渺小。

巴洛克風格教堂除了在主聖壇設置聖母像外,兩旁也多設3至4座供奉其它保護神(聖)像的神檯。以內部最金碧輝煌的碧拉爾聖母院(Pilar)為例,由於它是主教堂(Matriz),接受各方信眾朝聖膜拜,彌撒則分開在不同時段和特定的神檯前舉行,由神父背對著信徒,以拉丁文主持。

可以想像的是,當時巴西社會聽得懂拉丁文的人,寥寥無幾;所以比神父的言語更直接打動信徒的是教堂建築、壁畫和神像雕刻。

黑金城在殖民時期興建的教堂,大大小小約有20餘座,除卡摩和碧拉爾聖母院外,聖佛蘭西斯科教堂(Sao Francisco)最富盛名。遊客在欣賞黑白混血雕刻大師阿雷賈基尤(Aleijadinho)的作品之餘,還可在教堂前的市集選購具當地特色的手工藝紀念品。

黑金城以開採金礦出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巴沙堅礦坑(Passagem)。巴沙堅是巴西最古老且保存較完整的私人工業開採式礦坑,1819年由某德國家族開始運作,之後易主3次,每次都是外國人,至1927年才轉賣給一個巴西家族營運至1985年,巔峰期曾僱員3000人,開採出近30公噸的金礦,估計更底層的地方還有80公噸左右的礦藏。名義上,這座礦坑雖已停止運作,實際上仍續有小規模採礦作業。

除了巴沙堅外,黑金城內外還有大大小小逾3000處礦坑,有的只有2、3公尺深,目前多已被雜草覆蓋。另外還有Chico Rei和Fonte do Bem Querer兩處坑道較長、且開放參觀的礦坑。

第一處礦坑於1888年停止採礦作業,全長1500公尺,為黑人家族所有。第二處礦坑長約1800公尺,是黑金城地區最古老的礦坑之一,有300多年的歷史。坑道內還可看見金沙,石壁上的坑洞是黑奴過去用來擺放蠟燭和保護神像的地方,極具特色。

要想好好認識黑金城,絕不能只是走馬看花,因為它的每一個轉角都潛藏著一分美的驚喜。在城內觀光的最佳方式是步行,不過要有心理準備,因為用石頭鋪設的街道巷弄極其陡峭。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