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失敗原因

【新唐人2010年10月9日訊】中國教育失敗原因到底是什麼?獨立作家傅一河認為“教育不是把培養公民放在首要位置上,而是把“培養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放在首位,違背了教育與人才成長的規律。”

眾所周知,中國教育水準居世界三流、亞洲二流,北大清華排名在日本之後。中國百年來沒得到諾貝爾獎,今年日本又有一人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

其實中國教育在歷史上輝煌過,不遠,在中華民國,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西南聯大培養出來好幾個諾貝爾獎得主。它的教室,有的只是一間草屋,正所謂“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

今年10月5日,首屆四川省中學生論壇由3名成都高三學生發起,論題直指“我們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對教育、教學、教材、教師並沒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很少有評價權,沒有通過公開選舉產生的自治機構、社團組織,許多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都無法行使任何實質性的自主權利。一切都是上頭制定下來,強加給下面執行的,學生只有“聽從”的本份。這3名學生將放棄來年高考,選擇出國留學。

每個大學有網站,許多視窗充斥著的領導的文治武功,並沒有實質性的服務于學生的功能。我見過一則資料介紹國外大學的網站,每個學生都有個人終端,輸密碼登陸進去,可見與他有關的各級各類教育服務資訊、各類官方公告與通知、學生社團的各種活動資訊,還有所有教授的講義和課件盡收眼底,不管你是經濟系的,還是社會系的,教授的文本資源盡可共用;自己選課、成績、學分及討論,約見教授,均可在指定區域完成,學生盡收其利。

中國教育大躍進,各地猛建大學城,欠債數十億的大學比比皆是,教授削尖腦袋做官,拿“課題”,抄襲作假;學生有“功利之心”,“功夫在詩外”,結果,文化知識集中的地方,知識無能無用,文化竟乎荒原。

2010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俄羅斯裔科學家安德列•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師徒二人以石墨烯研究捧得。讓人敬佩的是,海姆“忘了當天是物理學獎揭曉的日子”,記者問及當天後續排程,海姆的回答簡單乾脆:“回去工作”;而諾沃肖洛夫不願放下手頭實驗。讓人羡慕的是,師徒倆在教學和研究中體現出來的平等健康之學術人格,可貴的平等互利、捨得分享的學術品德。反觀國內,導師是“老闆”,名利雙收的是“老闆”,手下博士乃至博士後都是“打工仔”,分一薄羹,甚至“隱姓埋名”。學術行政化,高校衙門化,競爭手段黑社會化,這等環境與條件下,怎麼得諾貝爾獎?

根子在哪兒?教育無“人”,具體言之,教育無公民:教育部不把校長當公民,校長不把教師當公民,教師不把學生當公民。公民教育的缺失,是“黨化教育”的後果。教育不是把培養公民放在首要位置上,而是把“培養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放在首位,違背了教育與人才成長的規律。因為,社會需要各種人才,既包括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也包含不想參加黨組織的,不想成為國家公務員的。學生都在成長中。也許今天不愛這個党,明天就愛上了,這是他選擇的權利,也是政黨自由平等競爭的生命力;也許他哪個黨都不愛,但是他愛這個祖國,愛這個國家,愛與他父母一樣的普通普通的人,有這條底線就夠了。在中國廣西執教的外國志願者盧安克,不僅是本國需要的人才,也是中國需要的人才。毫無疑問,單單把教育當做培養某個政黨的接班人,這個教育目標不能說全錯,至少很偏頗,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毫無疑問,教育是人學,是公民之學。舍此,無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