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作家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新唐人2010年10月7日訊】10月7日當地時間13時,瑞典文學院公佈了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名單。秘魯作家Mario Vargas Llosa(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獲此殊榮。獲獎理由是:“對權力結構的精準刻畫,筆鋒敏銳地描繪了個人的抗爭、反叛與挫折。”

馬里奧出生於1936年3月18日,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作家兼詩人。創作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舞台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及從政。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

其代表作有:《城市與狗》、《綠房子》、《酒吧長談》、《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世界末日之戰》等。馬里奧現在是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

他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146萬美元)的獎金。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文學獎應授予“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後來經過修改,基本章程中將“文學作品”的概念擴展為“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即包括歷史和哲學著作。文學獎獎金由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基金會統一管理,由瑞典文學院評議和決定獲獎人選。文學院內設置了由5名院士組成的評委會,並建立了諾貝爾圖書館,收集各國文學作品、百科全書和報刊文章。

新唐人電視台 http://www.ntdtv.com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瑞典文學院接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推薦,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數百人。評委會一般在公佈獲獎者當年5月前確定5名入圍候選人。按照有關規定,評委會成員要對提名情況嚴格保密,即便在公佈最終獲獎者的名字後,候選人名單在50年內都不得對外公開。

1948年生於江西的法籍華人高行健,2000年以作品《靈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歷史資料顯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創作語言超過四分之一是英語。而按國籍排序,法國以14人次獲獎位居第一。

近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及其主要成就:

2009年:赫塔·穆勒,德國小說家、詩人,代表作:《風中綠李》,獲獎理由:“以詩的凝煉,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

2008年: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法國小說家,代表作:《戰爭》,理由:“標誌文學新開端的作家,作品有詩意的創新,感性的痴迷,對文明主宰下的人性上下求索。”

2007年:多麗絲·萊辛,英國小說家,代表作:《野草在歌唱》,“她以懷疑主義、激情和想像力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這方面女性體驗的史詩巔峰。”

2006年:奧爾罕·帕穆克,土耳其小說家,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在追求故鄉憂鬱靈魂的旅程中,發現了文明衝突與交流的全新象徵。”

2005年:哈洛·品特,英國劇作家兼導演,代表作:《生日派對·看門人·回鄉》,“他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絮談中的危機、強行打開了壓迫的封閉房間。”

2004年: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兼詩人,代表作:《鋼琴教師》,“她用超凡的語言以及在小說中表現出的音樂動感,顯示了社會的荒謬事情。”

2003年:庫切,南非作家,代表作:《恥》,“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2002年:伊姆雷·凱爾泰斯,匈牙利作家,代表作:《苦役日記》,“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2001年:維·蘇·奈保爾,印度裔英國作家,代表作:《大河灣》,“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