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檔案】與希特勒和解共生的慘痛教訓(下)

【新唐人2010年5月19日訊】法西斯德國駐波蘭總督漢斯.弗朗克在紐倫堡就刑前說道:“千年易過,德國的罪孽難消。”其實,德國的罪孽在最初是可以輕而易舉地被阻止并消除的,可是當整個世界都認不清邪惡時,它便輕易地迅速發展蔓延。回顧歷史的教訓,再看當今的現實,看西方世界對中共極權的軟弱表現,看各類“精英”們對中共極權的糊涂認識,我們怎能不擔憂歷史還會重演?!

(續上期)

三.英法的軟弱愚蠢和蘇聯的丑陋奸詐

希特勒拿下布拉格後,張伯倫才發現上了希特勒的大當,可他仍不愿指責希特勒食言毀約。英國幾乎所有媒體都報導了希特勒占領布拉格的消息,英國下院也反應強烈,過去支持張伯倫的議員有一半人起來反對他繼續對希特勒姑息。這時大家都看到了波蘭就是下一個捷克。一九三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希特勒進入布拉格十六天後,英國首相張伯倫告訴下院:“如果一旦發生顯然威脅到波蘭的獨立而且波蘭政府認為必須盡全力予以抵抗時,英國政府將認為自己有責任立即給波蘭政府以全力支持。”莫斯科隨后發表官方公報,否認自己會對波蘭和羅馬尼亞給予援助。斯大林還說:“俄國人絕不會讓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自己做炮灰。”

英國三月三十一日做的單方面擔保,很可能使斯大林認為英國人認為與波蘭結盟比與蘇聯結盟更好。德國和意大利都看到了英國和蘇聯的矛盾,覺得有空子可鉆。而且他們也意識到,在反對富豪政治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斗爭的某些方面,他們與俄國政府是相同的。四月十六日,德國的二號人物、帝国元帅戈林會見了意大利總統墨索里尼。在戈林與墨索里尼會面的當天,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在莫斯科會見了英國大使,建議英法蘇締結三邊互助條約,這個建議竟使法國和英國大吃一驚,不能接受。五月四日丘吉爾在下院發表演說,批評英國政府遲遲不接受蘇聯的建議,他說:“如果沒有俄國的積極協助,要組成一條反對納粹侵略的東方戰線是絕不可能的。”

李維諾夫與英國大使會面的第二天,蘇聯駐柏林大使便在四月十七日會見了德國外交部國務秘書。呼吁同英法結盟對付德國的主要人物李維諾夫卻被解職了,由于張伯倫對蘇聯結盟建議的遲疑退縮使李維諾夫迅速失勢了。斯大林把張伯倫的遲疑錯誤地判斷為是李維諾夫的政策的失敗,還錯誤地認為,李維諾夫的政策會把蘇聯拖進一場同德國的戰爭中去,而西方國家卻可以置身局外。英國直拖到五月八日才答復了蘇聯的聯合建議,而且是否定的答復。這就更使斯大林更加確信,英國不愿意與俄國締結軍事條約來防止希特勒攫取波蘭,斯大林因此感到現在是該試一試新方針的時候了,因此蘇聯開始與德國進一步接觸。法國得到的情報說“德國已經或者即將向蘇聯提出瓜分波蘭的建議”。

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德國和意大利在柏林總理府以盛大隆重的排場簽訂了“鋼鐵盟約”。五月二十三日,希特勒把他的所有陸海軍將領召到了柏林總理府的書房,一開頭就直言不諱地說,德國的經濟問題只有在歐洲取得更多的生存空間後才能解決,而如果不侵略或者不進攻其他國家人民的領土,這是辦不到的。希特勒還說,(德國)還可以從非日耳曼國家領土的居民那里得到勞動力。希特勒後來實施的奴役勞動制度在這時已經看到端倪。他明確地說:“一有合適時機就進攻波蘭。我們不能期望重演捷克事件。這次要打仗了。我們的任務是孤立波蘭。”他還說:“認為我們可以僥幸取勝的想法是危險的;這種可能性是沒有的。我們必須破釜沉舟,有進無退,而且它不再是誰是誰非的問題,而是八千萬人民生死存亡的問題。”

這時,沒有一個德國陸海軍將領提出疑問,他們看到此時他們要做的不是疑問,而是盲從。五月後,德國就緊鑼密鼓地為預計要在夏末開始的戰爭做準備。巨大的軍火工廠日夜開工。此時第三帝國的陸軍已經增加到五十一個師,其中有五個重裝甲師,四個輕裝甲師,一支任何國家都沒有的摩托化部隊。海軍已經在幾乎一無所有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其中有兩艘兩萬六千頓的戰斗艦(實際噸位是三萬一千三百噸,納粹謊報了數字),兩艘重巡洋艦,十七艘驅逐艦和四十七艘潛水艇。空軍也是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建立了有二十一個飛行中隊、二十六萬人員的空軍。德國此時的軍火工業的產量已經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

希特勒把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定為進攻波蘭的日子。他知道要想取勝,就要使苏联不致同西方結成軍事同盟,因此德国極力拉拢苏联,苏联也向德国靠拢。到五月底時,張伯倫又重新考慮與蘇聯結盟的建議。可這時的蘇聯似乎並不想回頭了。沒料到的是,希特勒突然於六月二十九日在他的山間別墅下令中斷与俄國人的談判,後来在德國秘密文件中找不到任何跡象能解釋希特勒為何突然這樣改變主意。所以蘇聯又轉向英國,要求由莫洛托夫出面與英國談判,英國卻派了一位低級外交官與莫洛托夫會面,這表明張伯倫政府對待與蘇聯結盟制止希特勒發動戰爭的事情仍不重視。於是蘇聯《真理報》發表了題為“英國和法國政府不想在平等的基礎上同蘇聯締結條約”的文章批評英法。苏联又於七月十八日再转头向德国提出延長加強德蘇經濟關系的建議。當德國得知英法在七月二十三日最終同意了俄國的建議——立即舉行軍事參謀人員的談判時,德國便決定采取行動與蘇聯接觸。英法兩國終于拖拖拉拉地決定了去莫斯科與莫洛托夫見面,他們不坐飛機卻於八月五日坐了七天慢船於八月十一日到了莫斯科。而這時的德國早於八月三日搶在前面,給俄國發去機密的特急電報,希望改善德俄關系。

八月十四日,希特勒在離開他定下的攻擊波蘭的日子只有半個月時,在軍事會議上對他手下的將領們說:“英國和法國不會打仗。光看這一點就夠了,英國沒有一個真正有膽略的領袖。我在慕尼黑領教過的人物都不是能打一場新的世界大戰的人物。… … 英國太老朽了,法國太腐敗了,美國太漠不關心了,它們都不會為波蘭來打仗的。”

講完這番話,德國與俄國就於八月十五日到八月二十一日緊鑼密鼓地進行接觸和談判。莫洛托夫提出締結“納粹——蘇聯互不侵犯條約”,這正是希特勒所希望的,莫洛托夫的倡議比希特勒希望的還具體和痛快。德蘇締結條約後,希特勒便把攻擊波蘭的日期提前到八月二十六日,雖然沒在這天如期占領波蘭,但是斯大林確實進一步激發了希特勒的野心。

英國不能再袖手旁觀了。八月二十二日下午三時,英國內閣舉行會議,并發表了一個公報,表示英國絕不受(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影響。雖然內閣的公報已經說得很明白,但是張伯倫還是以個人名義給希特勒寫了封信,重申英國立場後再一次呼吁希特勒通過和平途徑來解決與波蘭的分歧,并再次表示英國政府愿意提供合作來實現這一點。希特勒回信說,他已經五十歲了,要打現在就打,他不想等到五十五歲或者六十歲再打。

八月二十三日,許多中立國如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芬蘭紛紛發出呼吁,呼吁德國和波蘭雙方通過談判來解決爭執。美國的羅斯福總統也在八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兩次給希特勒發電報敦請不要訴諸武力。教皇也在八月二十四日和八月三十一日呼吁和平。《第三帝國的興亡》的作者說:“盡管這些中立國家的呼吁方式是高貴的,但是今天重讀它們後,卻給人一種不現實和悲觀的感覺。仿佛美國總統、教皇和那些北歐民主小國的統治者同第三帝國不是生活在一個星球上似的,他們對柏林方面的事情就同對火星上的情況一樣缺乏了解。他們這樣無知將在未來的歲月中使羅斯福和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挪威、丹麥等各國人民付出慘重的代價。”

八月二十四日,希特勒接見了英國大使,表示他要做出最后一次努力,使英國置身于戰爭之外。英國大使發給倫敦的報告說,元首“十分冷靜和正常,話也說得十分認真,顯然流露出誠意”。英國大使到這時候還看不透希特勒的“誠意”。八月二十五日,希特勒又接見了法國大使,抗議“波蘭對德國的挑釁”已經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他還說,他不會進攻法國,但是如果法國竟然參與沖突,他就要和法國拼到底。

瑞典也於八月二十五日派出信使到德國去調節。希特勒利用這幾天的時間又騙了世界一把,他裝著與波蘭談判,逼波蘭讓步,但是波蘭絕不讓步。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一日一早,希特勒一面對外聲稱他正等待著波蘭的使節來談判,一面對自己手下將領下達第二天進攻波蘭的命令。空軍司令戈林忙著執行命令,要在次日黎明對波蘭進行大規模空襲。

德國的報紙鋪天蓋地地進行宣傳誤導,說波蘭肆無忌憚地蹂躪歐洲的和平和人權,同時還大吹大擂德蘇條約。八月二十六日,戈貝爾在報紙上發動的宣傳攻勢達到頂峰。這天的《柏林日報》說:“波蘭軍隊已經推進到德國國境邊緣!”《12點鐘報》說:“這樣的玩火行為太過分了——三架德國客機受到波蘭人射擊——走廊地帶許多日耳曼人農舍成為一片火海!”八月二十七日星期天版的《人民觀察報》。第一版頂端高達一寸的通欄標題是:“波蘭全境均處于戰爭狂熱中!一百五十萬人已經動員!軍隊源源運往邊境!上西里西亞陷入混亂!”可是,德國媒體卻對德國自己的戰爭動員情況只字不提,而德國人民對德國媒體的單向宣傳堅信不疑。

四. 輪到了波蘭

實際上,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時,慕尼黑會議後還不到一個月,納粹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便邀請波蘭駐德國大使吃飯。他閑話不多就言歸正傳,告訴波蘭大使,波蘭但澤那塊地方應歸還德國。德國還想造一條超級公路和一條雙軌鐵路經過波蘭把德國同但澤和東普魯士連接起來。德國還希望波蘭參加反共條約對付俄國。納粹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說,為了報答波蘭的這些讓步,德國情愿把波德條約從十年延至二十年,并且擔保波蘭邊界完整。波蘭的答復當然是否定的。五天后,希特勒便對三軍司令下達命令,做好德軍能出敵不意占領波蘭但澤自由邦的準備。

按說,在德國接壤的國家中,波蘭最應有所戒備,可它不但最沒有看到德國的威脅,還跟在德國後面欺負弱小、分食捷克,它沒想到這么快就輪到自己被食。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一日夜,一百五十萬德國軍隊開進波蘭沿境的陣地,只等次日拂曉出擊。這時希特勒要做的事情就是開動宣傳機器繼續欺騙本國人民和世界。晚間九點,德國所有的廣播電臺都在廣播元首曾經對波蘭的合情合理的和平建議,其實希特勒從來就沒有向波蘭提過這個和平建議。希特勒又發表了一篇冗長的講話,解釋德國政府如何用盡了一切和平的外交手段,卻遭到波蘭的拒絕。德國人民對元首的話深信不疑。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破曉,德國軍隊越過國境,從北、南、西三路大舉進軍華沙。空中德國的機群吼叫著轟炸在波蘭的目標——波蘭的軍隊、軍火庫、橋梁、鐵路、不設防的城市,包括華沙的大多數波蘭城市遭到了轟炸,平民死傷數目相當可觀。到中午時,德國的裝甲部隊已經深入波蘭境內,以每小時四十公里的速度迅速推進。可是倫敦和巴黎卻沒有任何消息履行它們對波蘭的保證。而法國和英國駐德大使在這個時候還仍然糊涂異常。英國大使電話報告情況時說:“據我了解,是波蘭人炸毀了德卻奧橋。希特勒接到這個消息以後就下令把波蘭人從國境線趕了回去。”他又說:“這個消息來自戈林。希特勒在開完國會以後可能要召見我,作為挽救和平的最後一次努力。”直到這時英國大使還對希特勒的召見抱有幻想。一天後,英法兩國終于向德國發出聲明,如果德國不對英法兩國做出滿意答復,英法就對德國宣戰。在議會上,張伯倫說,英國政府還沒有收到柏林的答復,如果德國人果真同意撤退,那么英國政府“就愿意認為局勢依舊同德國越境進入波蘭以前一樣。”他說,目前英國政府正在同法國就兩國對德最後通牒的時限問題進行聯系。

此時此刻,在波蘭戰事已經進行了三十九小時之後,英國下院的大多數議員再也不能接受張伯倫這種拖延策略了。可是事實證明推動法國前進也很困難。下院已經怒氣沖突,張伯倫不得不打斷激烈的爭論為自己辯護說,要通過電話與巴黎磋商,使看法和行動取得一致是需要時間的。據他所知,法國政府現在正在開會,幾小時以後將可得到他們的消息。對這個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考驗深刻,英國卻是以一種特別少見的遲遲艾艾的方式宣告其無情的來臨。

張伯倫意識到他的政府很有可能被不滿的議員們推翻。張伯倫給法國外交部長打電話說,如果法國要把給德國的最後通牒的限期定為明天(九月三日)中午起的四十八小時之內,他的政府就將無法維持。他把限期定為九月三日的中午十二點,法國外交部長馬上提出抗議,說英國方面堅持這樣迫不及待地行事,會給人造成“一種十分糟糕的印象”,他要張伯倫再等一等,至少在中午以前不要向希特勒提出最後通牒。但英國的最後通牒還是遞到希特勒手中,要他在九月三日十一點答復。

英國最後通牒所限定的時間剛過,德國就發出復照,說德國政府拒絕接受最後通牒。盡管張伯倫對希特勒一味地綏靖,但是希特勒在這份復照中卻指責英國政府“鼓吹要消滅日耳曼民族”。九月三日中午十二點,英國不得不向德國宣戰。法國這時還對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抱希望,認為他可能會同希特勒談妥一項交易,使法國脫身。這個希望破滅後,法國終于也給德國發出最後通牒,限德國答復的時限是九月三日下午五點。法國也同樣遭到德國的拒絕,法國也不得不被迫對德國宣戰。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晚上九點,德國U-30號艦艇在赫布里底群島以西大約二百英里處,用魚雷擊沉正從利物浦駛往蒙特利爾的載有乘客一千四百人的英國游船雅典娜號。死亡人數中有二十八名是美國人,但是德國向美國保證德國沒有參與此事。德國的《人民觀察報》還在第一版以《丘吉爾自己炸沉了雅典號》為標題進行歪曲報導,當時丘吉爾是英國海軍大臣。世界大戰此時真正開始。

到九月五日時,德國認為“敵人實際上已經被打垮了。”因為從波麥拉尼亞向東推進的第四軍團和從東普魯士向西推進的第三軍團已經會師,奪取走廊的戰斗在九月四日已經宣告結束。雖然波蘭軍隊英勇頑強,但是禁不起先發制人的德軍的突然攻擊,波蘭五百架第一線的飛機都沒來得及起飛就在自己的機場被德國的轟炸機全部炸毀。德軍整師整師的坦克橫沖直撞,一天推進四十英里,如入無人之境,只在某一地遭到波蘭騎兵旅的抗擊,但是戰馬對坦克,根本不是對手,頭上還有轟炸機轟炸,整個騎兵旅全軍覆沒。不到一個星期,波蘭的陸軍全部被擊潰。波蘭政府的殘余與九月十五日逃到羅馬尼亞的一個村莊。蘇聯軍隊以援救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為由於九月十八日開進波蘭,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與德軍會師。雖然這兩個極權國家之間的摩擦一直不斷,但是在寡廉鮮恥方面,希特勒遇到斯大林可以說是棋逢對手了。希特勒在和斯大林談判如何瓜分波蘭中確實領教了斯大林的狡猾、狠毒和不擇手段。斯大林得到了將近半個波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的控制權,還使德國不能得到它垂涎的兩個主要長遠目標——烏克蘭的小麥和羅馬尼亞的石油。甚至希特勒垂涎的波蘭的波里斯拉夫——德羅戈貝奇油區也被斯大林瓜分去。為了拉住蘇聯對付嚴陣以待的英法,希特勒只好讓斯大林狠狠地敲了一筆竹杠。

在波蘭遭到德國沉重打擊時,西線的法國卻沒有像它書面保證的那樣出兵增援。德國一直擔心法國會在波蘭戰役中間向德國發動進攻,結果德國驚訝地發現,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丘吉爾對法國沒有出兵做了最好的解釋,他說:“這場戰爭實際上早在幾年以前就已經輸掉。1938年在慕尼黑的時候,1936年在德國占領萊茵蘭的時候,1935年在希特勒悍然不顧凡爾賽條約宣布征兵制的時候,就輸掉了。由于盟國方面幾次可悲地畏縮,如今就不得不付出代價,可是巴黎和倫敦以為靜坐不動就可能把那筆債躲過去似的。”

英國向德國宣戰後的第一個星期,德國的海軍就擊沉了十一艘英國船艦,總噸位為六萬四千五百九十五噸。華沙陷落後,希特勒竟開始大談和平,德國的報紙和電臺發動了大規模的和平攻勢。這時張伯倫才真正覺悟,不再相信希特勒的謊言。十月十三日,德國發表了一份正式聲明,指責張伯倫拒絕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議,執意選擇了戰爭的道路。這位獨裁者又找到戰爭的借口。

十月十二日時,希特勒發出法令把波蘭所剩下的地區劃定為“波蘭總督轄區”。希特勒在這道法令中任命納粹流氓知識分子漢斯.弗朗克為“波蘭總督轄區”總督。納粹在德國執政後,弗朗克就成為德國法律界舉足輕重的人士,最初他擔任巴伐利亞邦的司法部長、後來擔任全國政府的不管部長、法學院院長兼德國律師協會主席。他在波蘭就任新職的第二天就宣布:“波蘭人應該成為德意志帝國的奴隸”。弗朗克的職責除了從波蘭榨取糧食和其他物質以及強迫征集勞工之外,就是從肉體上消滅那里的知識分子。納粹分子給這個殘酷的行動取了個好聽的代號,叫做“特別綏靖行動”。到第二年春季,當德國在西線開展大規模攻勢把世界的注意力從波蘭引開時,弗朗克已經在他的管轄區消滅了幾千知識分子。他承認,“要把總管轄區內的三百五十萬猶太人一下子槍斃或毒死是相當困難的”,“但是我們終將能夠采取一些措施,把他們消滅掉”。後來他們果然這么做了。

五.西線大規模淪陷導致英德的大空戰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蘇聯又趁機搶先一步占領了荷蘭。德國在一九四0年四月十日到六月五日一路在西線進攻,占領了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和法國。

到五月十日時,英國和法國還都無所行動。英國正忙于應付持續了三天的內閣危機,這個危機到五月十日才由被長期排斥在國家事務之外的丘吉爾接替張伯倫出任首相而得到解決。當法國被占領後,希特勒認為英國會主動投降,但是丘吉爾在下院發出誓言,誓與希特勒血戰到底。希特勒反倒斥責丘吉爾是戰爭瘋子。

德國於一九四0年八月十五日開始對英國展開大規模空中攻勢——鷹計劃,其目的是把英國空軍逐出空中,從而完成入侵英國的目的。德國擁有三支龐大的航空隊:前兩個航空隊總共有戰斗機九百二十九架,轟炸機八百七十五架,俯沖轟炸機三百一十六架;第五航空隊小得多,擁有轟炸機一百二十三架和雙引擎ME-110型戰斗機三十四架。而英國皇家空軍在八月初時只有不到八百架飛機。

德國人出動了轟炸機八百零一架,戰斗機一千一百四十九架,於八月十五日展開了第一次大規模空戰。德國擊中了英國克勞伊登的四個飛機制造廠,炸毀了皇家空軍五個戰斗機場。但是,德國并沒有贏,英國這時已經具有雷達技術,德國飛機剛從西歐的基地起飛,它們的影子就在英國的雷達屏幕上出現,它們的航程被精確地劃出,英國戰斗機司令部馬上就知道在什么地點和什么時候迎戰最為有利。這是英國在戰時的新發明,它使德國人感到迷惑不解,在發展和運用這種電子裝置方面,德國遠遠落后于英國。

德國從八月二十四日到九月六日每天平均派出一千多架飛機,皇家空軍駕駛員每人一天要出動好幾次迎擊,疲勞異常,德國在飛機數量上的優勢開始發揮效力。英國南部的五個前進戰斗機場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皇家空軍被毀或重傷的戰斗機有四百四十六架,一百零三名駕駛員犧牲,一百二十八名受重傷——此數為當時英國全部駕駛員的四分之一。而德國被毀飛機是三百八十五架,其中二百一十四架為戰斗機,一百三十八架為轟炸機。更糟的是,英國七個關鍵性的通訊系統的扇面站有六個受到十分猛烈的轟炸,處于被全部摧毀的邊緣。英國面臨著毀滅性災難的威脅。

這時,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元帥犯了一個戰術錯誤,這個錯誤使這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空戰發生重大轉折。當英國戰斗機防御力量在空中和地面損失巨大以致無法支撐的關鍵時刻,德國空軍於九月七日轉而去大規模夜襲倫敦。被打得暈頭轉向的皇家空軍緩了一口氣,這口氣使英國皇家空軍躲過滅頂之災而保存下來,以備再戰。

可是倫敦卻遭到了長達五十七天的空襲。從一九四0年九月七日到十一月三日,每天平均有兩百架轟炸機前來轟炸。九月七日第一天大規模空襲時,德國投入了六百二十五架轟炸機和六百四十八架戰斗機,以致在丘吉爾看來,倫敦不久肯定會成為一片廢墟。希特勒也自信地認為倫敦會成為一片廢墟。出乎丘吉爾和希特勒的預料,在如此巨大和長久的空襲下,英國的士氣并沒有瓦解,軍火的生產也沒有停止和下降。德國首要轟炸目標之一的英國飛機工廠,其產量在一九四0年還是比德國高,其比數是九千九百二十四架對八千零七架飛機。

這真是奇跡,英國皇家空軍沒有垮,英國也沒有被德國占領。丘吉爾後來承認,他那時常常在想,如果德國果真占領英國會發生什么情況。他確信地說:“雙方都將進行殘酷和大規模的屠殺。不會有仁慈和寬大。他們會采取恐怖手段,我們也準備采取一切極端措施。”這句話道出了丘吉爾敵我分明、絕不妥協的鮮明態度。

張伯倫此時親身經歷了德國空軍每天以數百架飛機對倫敦長達五十七天的毀滅性轟炸。這位一直不惜一切地以和解共生策略與希特勒打交道的英國首相,在德國空襲停止六天後懷著絕望的心情於一九四0年十一月九日與世長辭了。張伯倫沒有看到希特勒的失敗和英國的勝利,他只看到了自己綏靖政策所造成的慘痛結局,他是悔恨而終的。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九日完稿於芝加哥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