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物】文豪兼智者——歌德

【新唐人2010年3月14日訊】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國著名詩人、劇作家和思想家。歌德被譽爲詩聖,他的詩作以抒情詩爲主,還有叙事詩、諷刺詩及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詩。他作爲詩人在德國的地位相當于我國的李白。

歌德一生著述甚豐,其中各類詩歌4000多首,各類體裁劇本約80部,長篇小說5部。此外還有各類藝術理論、哲學、歷史、評論、散文、傳記及關于自然科學論著約200餘篇。其中大量作品不僅是德國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最優秀最有價值的文學遺産。其著名代表作有詩歌《漫游者之夜歌》、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1775~1828)等。

1749年的今天,8月28日,歌德出生于德國中部美茵河畔法蘭克福一戶殷實人家。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歌德是皇家顧問、法學博士,母親是當時法蘭克福市長泰克斯托爾的女兒。歌德從童年起就顯示出非凡的聰穎和旺盛的求知欲。他八歲開始寫詩。早在少年時代,就已經學會了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後來又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歌德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

1774年,《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出版使25歲的歌德一舉成名。他僅用了四個星期就寫完了這部曆百餘年盛名不衰的書信體小說,“在心裏構思很長時間,隨後,就像受神靈啓示似地産生了”。作爲德國“狂飈突進”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年輕的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喚自由,表達强烈的强情感。

1775年,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望重一時。從政期間歌德也幷未放弃文學創作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1786年他前往意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幷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任劇院監督。

從1794年起,歌德同德國著名詩人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進了德國古典文學的繁榮。歌德曾這樣形容他自己的創作,“把使我高興的或者折磨我的或者使我關注的那種東西變成一幅畫、一首詩,幷同我自己就此事作一了斷,既爲了糾正我關于外部事物的概念,也爲了使我的內心平靜下來。”

歌德晚年的創作極其豐富,重要作品有自傳性作品《詩與真》、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的漫游時代》,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等。歌德晚年曾指出:“藝術的真正的生命正在于對個別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你也不必擔心個別特殊引不起同情和共鳴。每一種人物性格,不管多麽個別特殊,每一件描繪出來的東西,從頑石到人,都有些普遍性。”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裏,歌德終于完成了歷時數十年之久的兩部名著:《浮士德》和《威廉•邁斯特》。其中,共12111行的詩劇《浮士德》則是歌德一生豐富思想的總結與藝術探索的結晶。作品也因而跟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幷列爲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當歌德于1831年最終完成此書時,他在日記中寫道:“主要的事業已經完成”,“我以後的生命可以當作是純粹的賜予了。我是否做什麽或將做什麽,現在已經完全無所謂了。”

《浮土德》取材于德國16世紀關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他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訂約,出賣靈魂給魔鬼,以換取世間的權利、知識和享受。歌德將其藝術加工,在詩劇《浮士德》中塑造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不斷進取的浮士德藝術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歲、雙目失明時,仍然認爲,人生應當“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書中的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按照歌德自己的解釋,在《浮土德》第一部,浮士德還處在“小世界”中,追求“官能的”或“感性的”個人生活享受;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則進入“大世界”,追求“事業的享受”。歌德稱他的傳世巨著《浮士德》第二部是一本“怪書”,“誰如果沒有相當的知識基礎,沒有四面探索過,沒有一些人生經驗,他對下卷就無法理解。悲劇《浮士德》構思宏偉,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于一爐,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1832年3月22日,文豪兼智者——歌德與世長辭,享年83歲。他的著名遺言是:“多些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