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月9日訊】為了養成良好習慣,一定要有一种可以持續和重复的制度,同時要保持着自覺。若以我們補習班為例,寫ENTRE-SHEET也是一种方式,而更簡單的是“日常生活中,每天做的事要和察覺到的事互相結合。”
舉例來說,過去十七年來,我上廁所時只使用最右邊的便器,即使是上公共廁所也不例外。因為在一天上三到五次廁所的時候,我想要養成自省的習慣:我要為了成為第一更加努力。和上一個人說話時,我有專心听他講話嗎?
我本來是那种和別人說話時,有時候會不專心听人家說話的人。我在十九歲注意到這件事,后來我就訂了一個制度,規定自己上廁所要用最右邊的便器,趁机反省自己。
同樣的,為了讓孩子們也能養成自己想養成的習慣,我們也制作出不同規定。我來介紹其中的几個。不管是哪一個,若能從今天開始養成,都會產生效果。
. 走樓梯時,養成讓自己很有精神的習慣。
. 開門時,養成讓自己露出開心笑容、有朝气的習慣。
. 脫掉鞋子,把鞋子擺好時,養成檢查自己腳底,反省自己的習慣。
. 拿起筷子時,養成想到感謝家人的習慣。
. 姿勢良好、精神奕奕走路時,養成覺得自己很棒的習慣。
諸如此類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是再正常也不過了,如果將自己想養成的習慣相互結合,就能訂出一套“養成良好習慣的制度”。
養成習慣,不能缺少的是“愛=同理心+支持”
看到能夠養成好習慣的孩子,通常他們大多覺得自己是“被父母深愛的孩子”。
那么,說到“感覺被深愛着到底是什么感覺”時,就是孩子會覺得“媽媽非常了解我的心情”和“媽媽一直都很支持我”,感覺到“自己被深愛着”。“愛”就是与“同理心”和“支持”同時傳達的東西。很多時候,家長沒辦法体諒孩子,只告訴孩子“你要加油”之類的話,試圖給孩子支持。
相反的,有些家長即使了解孩子的處境,覺得“你好辛苦喔。我很了解你的心情喔”,卻不給任何支持,在這种教養下,孩子就會變得很沒气力。愛孩子,就是要有同理心和給予支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都能實際感受到這兩樣東西。
您的孩子會覺得“媽媽都能体諒我的心情”嗎?或是,您的孩子會覺得“媽媽一直都給我很大的支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