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月3日訊】2009年8月30日對日本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天。日本舉行眾議院大選,並由成軍僅僅11年的民主黨大獲全勝,不但擊敗了主導日本政壇長達54年的第一大黨自由民主黨,並且首次完成日本政治史上的「政權交替」。在選戰中打著「改變」(change)一詞口號的民主黨黨魁鳩山由紀夫,也順利成為日本第93任首相。
這次選舉中,日本民眾投票相當踴躍,逼近七成的高投票率,顯示日本民眾對這次大選的高度關切與參與。
最後,民主黨在幹事長小澤一郎的運籌帷幄下,大敗對手自民黨,在眾議院議員總席次480席中,拿下308席,成功取得執政權,實現日本史上第一次的政權交替,也終結了自民黨壟斷日本政局50多年的獨大地位。
然而,根據日本《讀賣新聞》的選後民調發現,民眾認為民主黨能大獲全勝的首要原因是「人民對前首相麻生太郎與自民黨不滿」,比例高達46.4%;其次是「民眾對政權交替抱持心理期待」,達37.4%。
相對的,在這次選舉中真正「認同民主黨政見」的選民僅有10%左右。
專家分析,民主黨的大獲全勝並非源自表現優異,而是對手自民黨的執政表現太差,讓人民心生反感,從而將選票大量投往民主黨,希望民主黨
真的能為他們帶來「改變」、帶來「希望」。
民主黨,在選前開出的競選政見中,許多是社會福利與津貼政策,包括「中學畢業前每位子女補助每年31萬2000日圓的教育津貼」、「退休後每人每月國民年金保障最低七萬日圓」、以及「農產品價格補貼」等。這些政策確實相當吸引選民,但是日本政府早已財務困頓,如何找到經費來落實這些福利政策,已經受到各界質疑。
自民黨一黨獨大時代形成的派閥政治,忽略民意,並且醜聞頻傳,讓民眾相當不滿。這次民主黨便以「打倒派閥政治」為號召,吸引許多選票支持。
高失業率 親亞疏美 鳩山人氣直落
新上任的首相鳩山由紀夫出身政治世家,曾祖父鳩山和夫曾是日本眾議院議長,祖父鳩山一郎更曾經擔任日本首相,父親鳩山威一郎則是前日本外務大臣;外祖父石橋正二郎是國際輪胎大廠普利司通(Bridgestone)的創辦人。鳩山家族在日本政壇地位顯赫,也因此被喻為「日本的甘迺迪家族」。
然而,鳩山政府上任後卻面臨日本最沈重的財政負擔與嚴峻的經濟不景氣問題。日本失業率在7月創下5.7%的歷史新高,國家負債比例達到國民經濟產值的180%以上,讓民眾生活苦不堪言。一份民調顯示,高達77%的民眾希望鳩山政府優先處理的公共問題就是「經濟景氣」。
外交關係的變化是鳩山政府上任後最受國際矚目的焦點。鳩山在選前曾經喊出「疏美親亞」的口號,打算改變過去自民黨時代過度向美國靠攏的外交政策。選後鳩山不僅任命親中國色彩濃厚的岡田克也出任外交大臣,並多次與中共當局高調互訪,就連過去自民黨政府答應美國將遷移美軍駐沖繩的普天間基地政策,鳩山也宣佈暫緩實行。種種舉動引發美方不滿,甚至告知日本將延後協商美日同盟問題。
《美日安保條約》簽訂到今年正好屆滿50週年,美、日雙邊關係會不會因此而改弦易轍?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日本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席拉‧史密斯(Sheila Smith)在《新聞週刊》(Newsweek)上撰文指出,從選後鳩山立即會見美國駐日大使、以及電話聯繫美國總統奧巴馬等舉動,可見「民主黨不可能在外交政策上做出革命性的轉變。」
美國新世紀網站主編張偉國:「在競選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已經注意到他(鳩山)對美國的一些疏離,在軍事上,在戰略關係上,他好像都有這種傾向,但是這是一種競選的策略,那麼現在他已經執政了,具體就要看他的外交政策到底怎麼定位?那很像是在走鋼絲,他要怎麼樣尋求到平衡點。」
台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的石原忠浩也分析,民主黨與過去自民黨的外交政策基本上不可能脫離與美國的同盟關係。鳩山政府頻頻向中國互動、並向東南亞國家示好的舉動,其實是一種與美國談判的外交籌碼。鳩山政府試圖用這些籌碼在美國、中國兩大強權間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國際位置。
不過,鳩山政府的當務之急無非是處理棘手的民生經濟問題。日本去年11月的失業率仍在5.2%以上,失業人口達到331萬人;高失業率也連帶導致民間消費持續萎縮,經濟更加難以復甦。
此外,12月24日,鳩山的兩位前任秘書因為涉及偽造政治獻金紀錄,遭到東京地檢署正式起訴,讓鳩山的政治形象蒙上陰霾;加上鳩山上任後在許多決策上顯得優柔寡斷,政府財政問題依然惡化等因素,讓鳩山內閣的支持度從剛上任的70%以上,在12月跌破50%。
一般認為,2010年將是鳩山首相個人與鳩山政府團隊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