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12月17日訊】美國奧巴馬總統在競選時大力抨擊小布希的外交政策,指只重視美國強勢領導的「單邊外交」,在上任後則強調著重交往溝通與斡旋談判的「對話外交」。這樣的概念,應該也對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加分不少。
無論如何,透過交往溝通來解決問題的想法,聽起來雖然美好,但在國際外交的利害衝突與現實計算下,是否真能行得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對話外交的問題在於,為了對話,一開始美國的立場當然不能太過堅定,話也不能說死,而要讓溝通談判對手覺得事情還有改變的餘地,對話才進行得下去。為了要塑造良好的對話氣氛,也不宜對於溝通談判對手有太強烈的批評,否則對手「憤而離席」,那也就不用多談了。
但這麼一來,就有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了追求對話的彈性,而讓訊息曖昧模糊,可能會造成嚴重誤判,這在有潛在嚴重衝突可能的區域—例如亞洲—尤其危險。第二個問題是,為了拉攏對手而刻意柔軟與放低姿態,會造成盟邦對於美國領導地位的疑慮,也會讓盟邦因利益被忽視而不滿。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不少對話溝通的核心議題,因為攸關美國政治經濟核心利益,奧巴馬政府能夠迴旋改變的空間根本極為有限。既然立場無從改變,還談對話溝通,就算不是耍弄對手,也算缺乏意義。
這些問題在奧巴馬訪問亞洲之前已經開始浮現。舉例而言,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於在華府發表演說,呼籲美國面對中國的崛起,仍須維持其於亞洲的穩定力量,即代表亞洲盟邦對於奧巴馬外交政策過於不確定及軟弱的疑慮。
在奧巴馬訪問亞洲之後,對話外交的困境更是顯露無遺。奧巴馬在日本時的焦點對話議題為,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奧巴馬離開後,鳩山政府對於此一問題更是反覆搖擺,終於迫使美國採取異乎尋常的強硬表態。奧巴馬在中國時刻意忽略印度因素,使印度非常不滿。雖然後來白宮給予來訪的印度總理辛格高規格接待,但印度國內「印俄結盟」以抗衡「美中夥伴」的呼聲已起。
在奧巴馬對話外交最主要的亞洲對手—中共—方面,對話外交的侷限尤其明顯。中共根本不可能冒社會動盪的危險讓人民幣升值,奧巴馬政府則必須對國內高漲的失業率交代;在溫室氣體減量方面,則是兩國都只可能說得比做得好聽。因此對話外交喊得再響,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仍會有增無減,而在溫室氣體問題上,則只能繼續尖銳指責與互推責任,大概都只是意料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