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百家姓裡有姓“介”的嗎?

【新唐人2009年11月30日訊】華人對一個人的稱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號、姓氏等等,說起來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今天我們要討論姓氏是甚麼?姓氏又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我們先說一個人的姓是怎麼來的。按照個人的經驗,我們大部份人的姓都是從爸爸那邊繼承來的。因此,像我們這樣的習慣又被稱為「從父姓」。那如果是這樣的話,爸爸是不是又姓爺爺的姓,爺爺姓曾祖父的姓,曾祖父又姓高祖父的姓……往下追查下去啊,是無窮無盡的。

但如果是這樣,那中國人的姓是不是只會減少,不會變多啊?因為現在的姓都可以往前推到古時候,但是古時候的家族,在天災戰亂中滅絕以後,姓就傳不下來了。

然而其實中國人「姓」的數量卻是不斷在增加的,而最主要一次大規模的增加,就是在距離今天2,200年前左右,大約是戰國時代到秦朝的時候。

在中國遙遠的古代,一般平民相互之間稱呼是不使用姓的。因為整個國家可能只有兩、三個姓,很多人的姓都一樣,基本上也就不使用了。像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古代名人如:介之推、燭之武,他們既不是姓介,也不姓燭,介之推的意思是「介」這個地方一個叫「推」的人,所以他們留下來的只有名,以及居住地。

那是誰在使用姓呢?誰在用氏呢?為甚麼我們現在會使用姓呢?

其實在古代貴族中,一般稱呼上只有女生用姓,男生則用氏。從現在的字上面看,姓也是「女生」兩個字合起來組成的。女生使用姓的原因,是因為古代貴族同姓不結婚,因此用以作為婚姻的區分。所以我們常常說「孟姜女哭倒長城」,其實孟姜女姓「姜」,「孟」指的是她在家裏的排行是第一個,是家裏的長女。

那甚麼是「氏」呢?其實是貴族為了保存家族記憶的方式。在以前,因為貴族是大家庭,一個家族裏面可能又有三、四個分支,而為了區別他們彼此的差別,他們就會把他們這一支中,比較賢能的祖先的名字或是封地當作他們的「氏」。因此氏可能會變,但姓是不會變的。

在戰國時代以後,因為戰爭的動亂,整個中國的禮樂制度走入敗壞,這時姓氏的制度也跟著混亂,等到了秦朝以後,貴族間也沒有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的習慣,漸漸都把氏當成姓。平民也開始把自己故鄉的地名,拿來當作姓使用。因此,其實我們「現代姓」的出現,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把自己真正的姓給拋棄了。這也是為甚麼研究「現代姓」的時候,會發現同姓卻有不同來源的原因。

附:《百家姓裏有姓介的嗎》

一、姓氏源流
介(Jiè)姓源出有二:
1、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以祖名爲氏。夏朝末年夏桀在位君主(約公元前1818-公元前1766年)時,有大夫介之窺,其後代以祖名介字爲姓,稱爲介氏。

2、出自春秋時晋國大夫介之推之後,以祖名爲氏。春秋時晋國有大夫介之推,其後代以祖名介字爲姓,稱爲介氏。 得姓始祖:介之窺(見上“1”)。

二、遷徙分布
(缺)介姓望居太原郡(秦置郡。漢爲太原國,後又改爲太原郡,治所晋陽,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三、歷史名人
介 象:字元則,三國時吳國會稽人,從小慕仙好道,經用心揣摩掌握了禁氣之術,只因苦于不遇名師,于是遍曆山水。當他得知綿山乃群佛衆仙聚集之地時,于太和六年(壬子)上山尋訪名師不獲,加之連日奔波勞累之至,倒地而睡。朦朧中覺額上有陣濕熱,睜眼一看,原來是一隻斑斕猛虎在舔自己。那老虎似有靈性,見他醒來便揚長而去。介象預感此山定有神仙,于是繼續前行,突然眼前現出一妙齡少女,楚楚動人。介象納悶,深山老林竟有如此美女,定是神仙,于是恭敬而拜。那女子隨手拈來丹經一卷,遞于介像,言道:“你雖然悟性較好,但是血食之氣未盡,須斷穀三年;賜你一書,望用心研讀。”說完飄然而去。介象于是在綿山苦心修行,終于修成隱身術,後常下山施展法力,忽現忽沒,忽有忽無,變化鶏、石、草、木,還不時給附近百姓鏟除盜賊。當地年輕人跟之來到此洞,拜他爲師,隱身術遂廣泛傳開。

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時代晋國的貴族,晋文公的臣子。春秋時是晋國人,傳說晋公子重耳因家事內爭,在出亡途中饑餓難行,無處覓食,從臣介子推曾割自己股熬湯奉君解饑。在外流亡19年後,重耳于公元636年返回晋國,即侯位晋文公。文公在賞賜從王者時,竟忘了賞賜有大公的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與那些奸詐從臣,遂携母親離開國都,輾轉上了綿山隱居。後有同情介子推者,懸書宮門爲他不平,其文曰:“龍欲上天,五蛇爲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怒,終不所見處所!”晋文公看了說:這是指介子推呀。由于我爲王市安定大計而思慮,沒有考慮到他的功勞!遂派人四處尋找。後知介子推已死于綿山,晋文公爲表自己的過失,旌表功臣,將環綿山封爲介推田,號爲介山。後又有傳說:介子推隱居後,晋文公曾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介不出,母子相抱被燒死。過人爲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節前二日不舉火,進冷餐。寒食節風俗流傳至今。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晋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陽爲太原,又另設晋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幷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2、堂號(缺)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