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國進民退”是中國改革大倒退!

【新唐人2009年11月27日訊】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10月30日在匈牙利表示,在當前的國際性的經濟危機中,中國有可能取代美國擔當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因為金融和信用危機從其內部動搖了美國的地位,而中國的政治、經濟和金融體制未受波動。說中國的經濟體制未受波動,看來索羅斯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中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30年的改革,目前正面臨著大步倒退的可能。這是因為中國政府為了對付金融危機,傾其國家資源,公開向大型國有企業傾斜,公然擠壓中小型民營企業,因此在過去的一年中,發生了不少違背市場邏輯的怪事。

怪事之一,虧損企業兼併盈利企業。山東鋼鐵是山東省最大國營企業,日照鋼鐵是國內最大的鋼鐵民營企業。今年上半年,山東鋼鐵虧損12億,而日照則盈利近30億,在山東政府的行政干涉下,虧損的山東鋼鐵從12家銀行獲得高達2400億元的信貸,吞併了贏利的日照鋼鐵。這樣反其道而行之的兼併,豈非咄咄怪事?

怪事之二,民營企業得不到政府注資,瀕臨破產,反而成了民營企業不該存在的理由。中國航空業是金融危機中的重災戶。中國政府為國有航空公司慷慨注資,譬如為東方航空、南方航空分別注入70億元和30億元的國家資金,而12家民營航空公司因為得不到資金,面臨幾乎全軍覆滅的危險。一些經濟學家因而質疑,這個領域到底該不該有民營的空間,另一些經濟學家甚至得出這樣的結論:民企靠不住,只能靠國企。

怪事之三,超大型中央企業,跨行業搶奪民營高額利潤。今年上半年,具有國企背景的超大型公司,爭先恐後湧入圈地和房地產行業。民企地產大王潘石屹,曾覬覦北京一塊肥得流油的地塊,最後卻被中化集團奪走。中國電子也加入了地產行業。這種跨行爭奪房地產和土地高額利潤的事兒,不僅發生在北京,也發生在上海、重慶、廣州、杭州等重點城市。

更怪的是,政府主導了國營兼併民營,卻絕口否認。面對這些鐵證如山的國進民退案例,發改委和國資委瞪著眼睛說,這不是中央政策,只是地方或局部的政策,可是中國政府出台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卻寫得明明白白。其中絕大多是由政府推動的重大基建和工業項目,參與者幾乎都是國有企業。 《中國企業家》雜誌今年3月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大部分企業中高層認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對國企更為有利,是造成或可能造成“國進民退”現像的主要因素。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國企壟斷和政府過度控制,本來是經濟體制改革要改掉的壞東西,卻在經濟危機中搖身一變,被決策高層、官方學者和智囊當成是抵抗經濟危機的香餑餑。一黨制的集權領導也被當作是挽救中國於經濟泥淖的正確體制。從如此錯誤的經驗中得出如此荒謬的結論,中國發展將無可避免地付出巨大代價。

在這一波國進民退的浪潮中,中國將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呢?耶魯大學金融教授陳志武在他那篇“從2045看中國”有清晰的描述。首先,改革動力退化。在金融危機之前打算進行的許多基本製度改革被無限期推遲,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國企產權改革、財政民主改革、政治權力製衡機制改革,都被推遲。

其次,改革回到了出發點。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走下去,到了2015年,所有的行業都會是國企絕對壟斷。政府擁有的資產及其它財富的比重,將重新回到1990年代初國企產權改革的水準,民間家庭得到的份額出現新低。

再次,國進民退導致嚴重失業,最終引發民眾不滿和社會動盪。 2015年,社會失業嚴重,國企虧損嚴重,其嚴重性又回到1970、80年代的水準。虧損轉成銀行呆帳,各級政府財政收入吃緊。於是政府通過加稅,發行國債,補貼國企,以期度過難關。結果虧損越大,政府補貼就越多,最後難以為繼,就加印鈔票,並以通貨膨脹的方式將財政危機轉嫁給老百姓。結果便引發了強烈的社會不滿和動盪。

因此,由國進民退引發的中國經濟改革大倒退,絕不可小看。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作者:未普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