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爭論焦點:誰是冷戰終結者?

【新唐人2009年11月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斯諾崴斯華盛頓4日電)1989年被不少人稱為「蘇東波」的東歐革命至今已經20週年,然而紀念日的到來卻重新點燃了一場激烈辯論,到底是誰贏得了冷戰?什麼原因導致走向沒落的蘇維埃共產主義發生如此迅速的崩潰?

1989年11月柏林牆倒塌是一個象徵性的里程碑,成為兩年後蘇聯解體的前奏。回顧往事,很多親身經歷這一歷史的人仍在提問:蘇維埃共產主義到底是被擊敗、被推翻的?還是從體制內崩潰的?

沒有爭議的冷戰結束歷史事件時間表

一系列標誌著冷戰結束的事件迅速接連發生,人們對此毫無爭議。1989年春天,波蘭被查禁的團結工會跟執政的共產黨舉行了歷史性圓桌會談。

幾個月之後,匈牙利恢復多黨制。當年年底,捷克斯洛伐克持不同政見的劇作家哈維爾在天鵝絨革命中當選總統。

1989年11月9日夜間,數以萬計的柏林市民衝向柏林牆。這堵牆自1961年以來一直把柏林一分為二。

堡壘迅速崩潰 力量來自內部

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表清楚明確。但是蘇維埃共產主義為什麼垮得如此之快?對此人們爭論不休。捷克共和國主席瓦茲拉伕•克勞斯一直認定,共產主義制度是從內部崩潰的。

他說:「從一開始,我就主張一個很多人不以為然的觀點,那就是共產主義不是被擊垮的,而是自己崩潰的,或者說是自己坍塌的。共產主義在1980年代末期已經非常虛弱、無力、老邁、缺乏任何繼續生存下去的實質意義。」

意識形態喪失導致東歐共產主義的末日

約瑟夫‧奈是一名有影響力的外交政策專家,曾經在克林頓政府裏擔任高官。他同意克勞斯總統的觀點,認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失敗以及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衰退。

他還指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史達林主義之下變成專制與獨裁,因此走向他所稱的共產主義理念的末日。

他說:「因此,到1989年柏林牆倒塌時,這堵牆不是用炮火摧毀的,而是那些對共產主義失去信心的老百姓用錘子和推土機推翻的。」

體制內人士:意在出手拯救,不料加速崩潰

不過,約瑟夫•奈表示,1985年被任命為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的戈巴契夫所做的選擇加快了崩潰速度。

他說:「戈巴契夫試圖拯救共產主義,但是在拯救過程中,卻加速了它的滅亡。他重建經濟的改革政策以及開放政策加速了蘇聯帝國的解體。」

理查德‧帕坡斯曾經在美國里根政府內任職,他是一名俄羅斯問題的主要權威人士,也曾是一名反蘇人士。帕坡斯也強調了戈巴契夫的關鍵作用。在他談起跟前蘇聯領導人的親密顧問亞歷山大•亞柯夫列夫的一次談話時,他們講到克里姆林宮領導人是如何終於看到,蘇聯的制度已經無藥可治。

他說:「亞柯夫列夫說,在戈巴契夫執政的頭三年裏,我們首先試圖改革這個制度,試圖在保持其不變的情況下推動它前進。1988年我們發現,這個制度根本無法改革,無法進行任何。因此我們就採取了實際上是廢除這個制度的措施。」

雖然一些觀察人士認為共產主義制度性失敗是其崩潰的關鍵因素,但其他觀察人士則強調說,一些個人起到了從體制內擊垮蘇維埃共產主義的作用。

體制外人士:打破資訊壟斷 建立公民社會

匈牙利持不同政見者哈拉茲梯跟其他人一起在1970年代中期組建了匈牙利的民主派反對運動。他說,蘇聯制度的崩潰是因為東歐反對派成功打破了共產主義對資訊的壟斷。

他說:「蘇聯崩潰是因為東歐衛星國內的新一代反對派所做的意識形態思想工作,他們知道這是 最重要的目標,20年期間一直在建立另外一套資訊系統。」

哈拉茲梯說,如果沒有活躍的反對派建立起來他所稱的「公民社會運動」,共產黨獨裁者所採取的改革措施永遠不可能實現制度性變革。

戈巴契夫的個人作用

1989年7月,戈巴契夫宣佈拋棄「勃列日涅夫主義」,這套政策把蘇聯的共產黨統治制度強加在東歐衛星國身上。

理查德‧帕坡斯認為,這一決定具有分水嶺意義:「戈巴契夫讓東歐國家領導人明白,如果他們走上改革之路,蘇聯不會像1956年干涉匈牙利和1968年干涉捷克斯洛伐克那樣出兵干涉。如果戈巴契夫不做出這樣的宣佈,我認為沒有一個東歐國家會採取改革行動。這個關鍵決定讓一系列事件的發生成為可能,最終導致柏林牆倒塌。」

美國的一擊:軍事威懾力與道德領導力

與此同時,帕坡斯說,美國前總統里根也對共產主義垮臺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還有一些美國評論人士進一步認為,實際上是里根總統領導下的美國軍力提升與道德領導力量贏得了冷戰。哈爾•戴爾是美國保守派智囊機構傳統基金會的外交事務專家。

他說:「美國領導力的重要關鍵是通過對蘇聯的軍事震懾力顯示出來的,也通過國際廣播的威力以及在鐵幕後展開意識形態之戰的美國所進行的公共外交努力。」

柏林牆倒塌20年後,這場辯論還在繼續。顯然,冷戰結束的歷史結論還無法得出最後定論。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