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聞】中國GDP增長的憂慮與質疑

【新唐人2009年10月27日訊】北京當局上星期公布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等各項資料,同時,國際媒體對中國的經濟成長也表示了質疑與憂慮,中國GDP增長背後有哪些不被發現的問題呢?請看記者的報導。

中共當局星期四公布,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成長8.9%。《洛杉磯時報》報導,中國經濟策略評論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黃亞生﹝Yasheng Huang﹞表示,中共正在將中國的經濟導入一個完全錯誤的方向。

報導說,中國經濟復甦的關鍵原因在於,北京政府今年推出的5850億美元刺激配套和高達1.27兆美元的新銀行貸款。這些大量資金的投入讓產業維持著活躍狀態,就業率得以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準,幾十億美元價值的公共基礎建設方案也得以進行。

報導認為,這些政策是以犧牲私人小企業的利益為代價,真正獲益的仍然只是那些大型的國營企業。

《華爾街日報》撰稿人崔宇認為,中國經濟一直都是“夾生飯式”的增長,GDP和財政收入在高速增長,但居民就業和收入則與之脫節。這次從衰退中復甦只不過是故技重演,這伎倆就是依靠投資,特別是政府主導的高投資,而不是消費。

《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一書的作者、著名法律諮詢專家章家敦(Gordon G. Chang)23號在《福布斯》(Forbes)網站撰文表示,在上個世紀90年代,當需求量景氣低迷時,北京下令工廠生產產品,現在有跡象顯示,中共官員們又在採用這一花招。

市場分析師以中國近三個月來驚人的汽車銷售成長數字,來證明中國經濟的成長,同時有報告傳出,中央政府下令國有企業購買大批的車輛,然後將這些車子停在全國各地的停車場。

《商業週刊》報導,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Stephen S. Roach﹞認為:“中國經濟問題在於那個成長的品質到底如何。”

報導指出,30年來,中國的繁榮大多靠房地產建築,和出口那些由廉價勞工所生產製造的低價消費品。工人將儲蓄存在國營銀行,這些銀行再將這些錢借貸給公司,讓它們生產更多的低價品。但是,技術和管理專有知識大部分來自跨國公司,而污染、社會服務減少和城鄉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所帶來的成本,則大多被忽視。

新唐人記者趙培、吳慧真綜合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