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希望採訪報道)在北京召開的一個中國慈善商業研討會上,有學者抱怨由於政府的干預,中國的慈善事業難以發展。
《中國青年報》星期一報道,最近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研討會」上,有學者指出,中國慈善事業不發達,不是說中國人缺乏善心、不想幫助人,而是當前制度存在「善門難開,善門難進」的尷尬局面。雖然中國有扶危濟困的悠久傳統,但是,這種傳統卻未能發展為現代意義上的平民慈善。在多數情況下,人們的慈善心被不方便的現行制度扼殺了。
「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研討會」透露的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的善款總額為3064億美元,而中國只有309億元人民幣。雖然2008年,中國的慈善捐款過了千億元人民幣大關,但是也只佔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4%。
中國社科院最近公佈的第一部「中國慈善發展藍皮書」指出,中國的慈善機構尚處於初級階段,不僅數量十分有限,而且行政化色彩濃厚,遠沒有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沒有專門提供慈善服務的人員和機構。美國民間學術機構「中國信息中心」的楊黎莉先生表示,慈善事業本來就是民間活動,不應該由政府干預:
「慈善機構的運作在西方社會包括1949年之前的中國,它基本都是民間的,跟政府是沒有關係了。慈善呢它本來就是所謂的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它跟政府沒有什麼關係,靠慈善機構的協同使社會財富能夠進行從高到低這樣的流動。這樣一來能夠緩解社會矛盾進行一些財富的再次分配。但是中國政府呢本質上它當然還是一個專制的政權,專制政權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呢就是它要把持一切權力,包括象慈善這類事物本來該民間管的,它應該說這60年來它一直就沒有放過手。」
《中國青年報》的報道說,中國南都公益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永光歸納了中國慈善捐款面臨的「四不見」問題,即:第一、捐贈人看不見捐款到底用在哪裡。只有4.7%的捐款人知道捐款的用途。有中國媒體曾調查了1千多個捐款人,說自己知道捐款用到哪裡的,只佔 0.61%; 第二、災區群眾看不出哪些是民間的捐款。由於政府統一管理救災款的發放,災民只知道是政府發的,而不知道是捐款;第三、災區政府看不到捐款在哪裡,因為捐款變成了援建災區的政府財政撥款;第四、民間公益服務看不見。這四種「看不見」對中國慈善發展的傷害很大。
報道引述中華慈善總會會長范寶俊講述的一件怪事說,慈善總會的一家下屬機構向會長「報喜」說,當地政府為表示對慈善事業的重視,把市裡的慈善會變成了政府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從此慈善會吃上皇糧,不愁經費了。一個民間慈善機構怎麼能變成政府所屬的事業單位呢?對此,楊黎莉先生表示:
「我們知道中共一直對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呢它都抱著一種敵意,所以要在中國申請成立一個慈善組織好像也不那麼容易,因為民間組織好多它就不讓你有法人的地位,這樣你就要掛靠,一般掛靠當然是你要掛靠一個政府部門,這樣你就又成了一個跟政府利用關係非常密切的,最後呢就變成了吃官家飯這樣的一個機構,就說它不在是民間的了,這樣的話它的運作、財務有沒有人去監督呢?因為它有官方的背景,這樣就很難成立。去年汶川地震之後呢,民間的捐款80%都進了政府的財政。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說政府的手伸得太長了一點兒。」
有資料說,中國目前大約只200家公益組織。據清華大學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前不久所作的調查顯示,去年在為汶川地震募集的760億人民幣捐款中,政府接受了58%,各地紅十字會和公募基金會得到31%,而這些捐款 最後仍然要由政府部門支配,並不歸地方性公益組織支配。有專家建議中國政府把主導慈善變為輔導慈善,給民間社會更多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