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制度不變 花再多錢難改形象

【新唐人2009年7月24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嚴修報導)去年的西藏事件之後,中國感覺國際話語權的缺失。因此,從今年初開始啟動國際公關戰略,計劃投資數百億加強對海外的宣傳。有分析認為,只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媒體的模式和狀況,乃至整個制度,才能改變國際形象。

中國當局打算花費巨資在全球推廣「擴大海內外勢力」的計劃,包括4月中創刊發行的《環球時報》英文版,中央電視台增加外語頻道,鼓勵出版傳媒企業開拓境外市場、擬倣傚半島電視台成立「中國版CNN」等。

據《美聯社》和《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中國《新華社》和歐洲十多家廣播公司合作,本月1日開始在歐洲的某些超級市場和大使館門前播放90分鐘節目,內容包含 10到15分鐘的新聞,影片是在北京《新華社》的攝影棚錄製。而《泰晤士報》和《華爾街日報》都對北京當局控制下的新聞自由提出了質疑。

曾擔任香港《文匯報》副總編輯的程翔,星期四接受本台電話採訪時說,以目前大陸的狀況來看,這個改善計劃的成效不大。

「我覺得內地的政策本身如果是有問題的話,無論你在外面公關工作做的怎樣好,最後還是會露餡的。我覺得可能考慮得比較簡單,以為光是一個話語權,就能夠建立起一個比較良好的形象。問題是中國因為過去一黨專政的情況,他很多報導、很多宣傳為什麼人家都不相信呢?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是宣傳,他缺乏公信力,他的公信力已經給他過去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摧毀,所以他現在花這麼多錢,雖然是講改善形象,但是一天你的公信力沒有建立起來,你再多的投資也是徒然的。」

星期三海外《多維網》發表大陸傳播學者畢研韜的文章也認為,當局的投資很可能成為令人痛心的高額學費,成為貽笑大方的歷史笑料。他在文章中說,中國媒體的「內傷」是公信力太低,其主要原因是混淆了新聞與宣傳。而要提升在國內外的公信力,中國必須清算列寧新聞觀的負面影響,必須給與新聞媒體更大的獨立性。在國際舞台上,中國的媒體不是宣傳部,也不是外交部。中國媒體的職能是及時「客觀」地反映事態全貌,絕非是「維護」國家利益。雖然多數人對此難以理解,也無法接受,但這是中國媒體的唯一出路。

四川學者冉雲飛星期四對本台說,在中國,信息的源和流都在共產黨的控制下。

「西方的傳媒,西方的觀眾,他特別要注意到就是說,這一切的信息是誰發出來的,信息的來源是不是公開的、競爭的情形下做出來的,就是信息的源和信息的流,源就是說,他這個源頭是不是多源頭,你比如像《新華社》也好、《環球日報》也好,都是共產黨的,都是官媒,整個中國來講,不僅是在整個中國,只有一個水龍頭,輸送到西方的也只有一個水龍頭,那麼這個水龍頭怎麼開、開多大、開多小、速度有多快,全是他控制的,沒有競爭;另一方面就是流,流就是說,除了《新華社》和《環球日報》,如果我要想辦成一份報紙,比如說我揭露共產黨,能行嗎?能發到西方嗎?能讓我發嗎?發不了!」

前北京中央電視台記者李先生同樣認為,如果要真正改變形象,應該從根本上改變。他星期四對本台說:「用一些流氓的手段、或者說有點錢,然後就想直接把形象改變,那是絕對花450億、4500億、5000億也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如果想真正改變形象,應該從根本上改,花錢和做這些具體的事情,那是根本做不到的,這錢肯定是浪費了,因為你本身沒有把這個事做在應該做的地方。這邊出了事,然後,反過來你為了你政府在這件事上的面子也好,或者說,做了不該做的事,然後你就拿錢,就能在國際上,因為你先走一步,或者說,你提前把這個媒體,或者說做一些國際形象,你先做了,先做完了以後,你就能把這個事情的本質的問題給解決了嗎?不可能的事。」

畢研韜在文章中還說,中國的確需要強力爭奪國際話語權,但目前中國某些國家級媒體的炒作動機值得懷疑。他問道,目前中國的國家公關戰略是那件「皇帝的新裝」嗎?中國的某些媒體大亨和媒體專家們就是那些不敢或不能說出真相的大臣嗎?而誰是那個敢於說出真相的孩子呢?一聲天真的童言能引起世人的反省嗎?無論如何,這些純真善良的「孩子們」可是中國「大外宣」的救星。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