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為草當作蘭 為木當作松

【新唐人2009年4月25日訊】我以前寫過許多篇關於鈴蘭和蘭花的詩文。有一天有一位年輕的朋友用開玩笑的口吻對我說:“一種花竟然讓你寫了那麼多的文章,以後再看到蘭花時就沒有什麼好寫的了吧?”然而,不知為何,每當在遍開的鈴蘭花叢中悠然漫步之時,我就會即刻靈感迸發,那些靈感可以輕而易舉的落於紙上化為一篇新的詩文。因此,在人們所說的梅、蘭、竹、菊這花中四君子之中,我感到唯獨與蘭花有一種不解之緣。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之中,對於梅、蘭、竹、菊這花中四君子,其態度也都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讀過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知田園詩人陶淵明對菊花情有獨鐘;看過“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可以理解南宋著名詩人陸游非常欣賞梅花;再閱讀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則可知鄭燮偏愛翠竹;如果說起生性愛蘭的詩人,當屬唐朝的大詩仙李白,他所作的“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幽蘭香飄遠,松寒不改容”在我的心中是一幅極美的畫卷。

李白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自幼博學而才氣縱橫,杜甫曾稱他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後世的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從二十四、五歲開始雲遊四方,幾乎就是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一生在中華大地上不知留下了多少的足跡,而他那豪放大度的詩作,和灑雄渾的才氣,也成了中華文化寶藏中最耀眼的一部分。

李白的詩作,不只是美在意境,而且還美在它的通俗易懂。有許多古詩,雖然意境也很優美,但是現代人已經無法直接讀懂它的原文,只能憑自己的猜測和想像去感受其內涵。而李白的詩作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即使是在千年之後的今天,仍然讓每一個閱讀它的人都能心領神會。大詩仙在眾多的花叢之中獨愛蘭花,想必有他的理由。

縱觀李白的一生,他的品格也與蘭花有許多相似之處。蘭花生於幽谷叢林,與野艾莠草同生,不居顯位,不與人爭,高風亮節,這與李白的為人處世的態度是相通的。蘭花雖為一小草,但它以自身的香、色、姿、韻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大自然的生命資訊與嗅覺、視覺、感覺上的愉悅。它四季常青,姿色俊秀,香氣四溢,清雅沁人。人們在數千年的賞蘭過程中,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美學觀念不斷地融入蘭花之中,並且不斷的提升,以致使蘭花成了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的重要象徵物之一。

蘭花,作為倍受人們喜愛的傳統名花之一,其葉常青,花潔雅,味幽香,素有“香祖”、 “空谷佳人”、“國香”、“花中君子”等美譽。其生於深山,隱於幽谷,象徵著處困厄而不改其操的大德君子、臨危難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重溫詩仙“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的名句,我浮躁的心靈也逐漸變得清靜與祥和。偶爾在幽香清遠的蘭花叢中讀書或漫步,也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