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台灣英雄:柏德琳是貧病老人的陽光

【新唐人2009年3月15日訊】(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15日電)天主教靈醫會修士柏德琳來台灣50多年,不顧生命危險,在宜蘭的療養院醫治肺結核病患;療養院轉型後,轉而照顧收容的貧病老人。今年76歲了,每天仍像小孩一樣逗老人開心、讓他們開心面對殘年。

問他有沒有打算退休回鄉,這位陽光老人雙手一攤,「I don’t care.」

50多年前,從義大利來台的天主教靈醫會,在蘭陽地區先後創辦羅東聖母醫院、丸山療養院和聖嘉民啟智中心等醫護機構,長期守護當地民眾健康,投入很多的人力與財力。

柏德琳(Giovanni Petrin)來台之前,從靈醫會學到護理與復健工作,1956年隨靈醫會來到台灣時才23歲。他起先在聖母醫院開刀房服務,投入護理、復健工作12年後,到冬山鄉的丸山療養院工作2年,照顧肺結核病患,之後前往澎湖惠民醫院,1971年返回丸山療養院,擔任院長至今。

每天上午或下午,柏德琳必定到院內各層樓查房;說是「查房」,實際上是去探望近百位收容的貧病老人,陪他們聊天。

柏德琳有時國語,有時台語,跟老人勾肩搭背、摸摸他們的頭或是下巴,逗他們開心。不一會兒,他又跑到其他病房,與其他老人坐在一起,聽他們談家人的情形。有時他也會當起保母,哄老人家吃點心,或是安撫久病臥床、情緒不穩的老人。

柏德琳面對老人還有一個妙方。在他的辦公室中,永遠有一個大抽屜是用來放糖果,方便他去探視老人前,先放在自己口袋,見到喜歡或是可以吃糖的老人時,只要從口袋掏出糖果,加上逗趣與「撒嬌」的功力,許多病患會頓時心情開朗,忘記久病臥床或不能有親人隨時陪伴的煩悶。

曾在療養院擔任主管的陳素鑾說,療養院成立初期,主要照顧與收容台灣的肺結核病人,外界當時對這類病患非常排拒。由於肺結核病患常會咳出大量鮮血,柏德琳從來沒有任何懼怕或反感的神情。曾有好幾次,病人的痰卡在喉嚨出不來,他毫不考慮,冒著被感染的危險,為病人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其間只隔著幾片薄薄的紗布,讓現場醫護人員與病患親屬相當動容。

陳素鑾說,她們一路跟隨柏德琳,看著他把台灣人當成自己家人,被他這種奉獻的精神感動。

療養院的經費支出主要是靠聖母醫院,但當時資金並不充裕,沒有比較先進的消毒工作,有時只好用火消毒醫護工具,連院內唯一一部用來載送病患的老爺車也是美軍贈送的,但柏德琳與其他修士沒有怨言,覺得雖然沒有充足的硬體設備,更重要的是對病患親切的關心與照顧。

16年前,隨著國內醫療品質的提昇,肺結核病患逐年減少,不再是可怕疾病,療養院開始轉型收容貧病孤苦的長者,柏德琳留下來,照顧失智症、植物人、貧苦或是前往養病的老人。

2000年,他因為對台灣的醫療奉獻,獲頒中華民國第10屆醫療奉獻獎,領獎時柏德琳還高唱義大利民謠「我的太陽」,從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手中接下獎座。

2003年,當時的內政部長余政憲到聖母醫院,代表政府頒發永久居留證給在這間醫院體系服務的6名神父或修士,並稱讚他們是「正港的台灣人」,當時宜蘭縣長劉守成也稱讚他們是「最棒的宜蘭人」,柏德琳也名列其中。

這位風趣活潑的老人當時高興大喊,「好爽!好爽!從此我就是真正的台灣人。」

柏德琳在台灣服務的好評也回傳到義大利。2007年4月,他在台灣領到義大利政府頒贈的騎士勳章,表揚他在海外奉獻半世紀的貢獻,療養院的住民當時集資購買一個大蛋糕為他祝賀,他又高興唱起家鄉的民謠「我的太陽」。

過去50多年來,柏德琳回去義大利不超過5次,遠在故鄉的兄弟們曾多次催他回家養老,但只因療養院的老人實在需要他,連他母親辭世時,還是無法抽出時間回國奔喪。

領到政府頒發的永久居留證後,柏德琳似乎再也不想走了,他認為宜蘭是他的第二故鄉,關心這裡的一切。

近年來,療養院因為設備老舊和法令等等因素,搬遷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靈醫會從前年開始,在三星鄉大隱村另外闢建聖嘉民老人養護院,現在還因為經費問題,一邊蓋、一邊籌錢,仍有待各界捐助而尚未完工。

柏德琳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聖嘉民老人養護院早日完成,讓收容的老人有更好的養病或養老環境,他也祈求天主賜給他無窮的力量,繼續為身心失能的長者服務。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