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元宵節湯圓裡的溫暖記憶

中國人的節慶,大抵與食物都拉得上關係,端午的粽子、臘八的粥、中秋的月餅、冬至的羊肉,而春節的餃子、臘肉香腸和元宵的湯圓,則更是讓人的胃應接不暇。

在所有的年節食品中,我最喜歡吃的就是湯圓,我覺得那甜甜的、暖暖的感覺,是最適合用來詮釋我心中「年」這個概念的。

我對湯圓的這種感覺,緣起於童年的記憶。那時我住在川西一座小城的老街上,家門口有一位姓李的老大爺開的湯圓檔,他每天早晨四五點鐘就開始生火燒水,我總是在他的扇火聲和柴煙中起床,看他把包著不同餡料的不同形狀的湯圓放進煮著生薑的開水裡,慢慢漂浮成街坊鄰居的早餐。李老伯的湯圓餡都是自制的,有玫瑰、芝麻和紅糖幾種,買上一碗,各種餡都能嘗上一遍。他做生意特別仁義,不管別人吃不吃湯圓,都會免費送上凳子和一碗溫暖的湯圓水,特別是對鄉下老人和小孩。這樣的場景,在冬天的早晨讓人看得心裡暖暖的。這是湯圓給我的第一印象。

我的母親就是從李大伯那裡學會了做湯圓餡的手藝。憑著吃什麼就能模仿著做什麼的天賦,她從李大伯那裡一碗一碗地吃出了那些秘而不傳的獨門配方,並將它們個性化了,比如,她在李老伯的獨門紅糖餡湯圓中,加入了花椒,吃起來就別有一番風味。我最喜歡的,就是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早晨從她手中接過一碗冒著熱氣咬一口就有芳香溢出的湯圓,那上面甚至能感受到母親的體溫和愛意。

隨著我的年紀一天天地增長,過年的快意和樂趣即在一天天減少。而此時,我已成了一家之主,也張羅著想做點母親做的湯圓,讓妻兒也體會一下包在裡面的甜而溫暖的年氣。我買來了紅糖,炒好了花生、芝麻和花椒,用母親的手法精巧而細緻地做好一包餡料,包上糯米面,做成湯圓,妻兒也吃得很開心,但我始終感覺少了點什麼?是機制的糯米面不如小石磨磨的精細?還是城裡的自來水不如家鄉的泉水清冽?還是有別的原因?

其實,我能偷學來的只是做湯圓的手藝,而這裡面最關鍵的一個元素——母愛,卻是無論如何也偷不回來的,最正宗的湯圓,應該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去母親家裡和母親一起吃。

(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