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際偶戲節 台灣傳統布袋戲首次登場

【新唐人2009年2月2日訊】(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1日專電)印度國際偶戲藝術節今晚舉行「台灣偶戲之美」活動,應邀演出的台灣傳統布袋戲泰斗陳錫煌師父,以純熟技藝展現戲偶維妙維肖的神態動作,使印度戲迷首次見識到布袋戲之美。

  今年是第七屆的國際偶戲藝術節 (IsharaInternational Puppet Theatre Festival),自1月30日至2月3日,先後在印度第一大城孟買和首都新德里國際活動中心 (India Habitat Centre)舉行,共有台灣、土耳其及俄羅斯等國家獲邀參與盛會。

  現年七十九歲的陳錫煌師父,率愛徒賴世安,隨同台灣台原偶戲團荷蘭籍團長羅斌 (Robin Ruizendaal)與大稻埕偶戲館駐館偶戲師義大利籍的馬士儒(Massimo Godoli Peli),在台灣農曆新年初三(1月28日),就千里迢迢來到印度演出。

  據精研布袋戲已25年的團長羅斌表示,在今晚新德里國際活動中心演出之前,一身牛仔勁裝穿著的陳師父和愛徒賴世安,已經在孟買演出兩場,均是觀眾爆滿,而孟買戲迷也深深折服師徒兩人的精湛技藝與細膩的表演手法。

  陳錫煌師父是台灣已故國寶級布袋戲祖師爺李天祿的長子,自小就與偶戲結下不解之緣,目前也是台灣傳統掌中劇團團長,他細膩又創新的千變萬化表演手法,曾在台灣布袋戲的風華時期,為北部布袋戲界注入了一股典雅風格。

  陳錫煌師徒今晚演出戲碼為「意外姻緣」,敘述一對陌生男女相識相戀的故事。演出是在大師特別帶來的一個台灣木製傳統布袋戲舞台上進行。整齣戲沒有口白對話,除了音樂節奏之外,全憑大師操控戲偶的生動技藝。

  今晚風聞台灣大師演出而蒞場觀賞的印度等國戲迷,擠滿了300人座位的露天劇場,同時還有不少人站立觀賞。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翁文祺也率同代表處官員與眷屬多人蒞臨觀賞。

  陳師父為這次演出,特別從台灣帶來一座木製傳統布袋戲舞台,擺在劇場前方,在聚光燈照射下相當醒目。全場觀眾目不轉睛的觀賞精彩演出,戲偶維妙維肖和詼諧的動作,不時引發陣陣讚嘆與歡笑,顯見觀眾已深深著迷首見的台灣布袋戲。

  「台灣偶戲之美」的戲碼,也是陳師父針對外國朋友而設計。因大師感念偶戲在外國推廣不易,因而著手編創了沒有複雜口白,只有生動的文武情節與音樂節奏,這樣的表演型式吸引不少目光,也使國際間多了不少台灣布袋戲迷。  

  一年一度的印度國際偶戲藝術節,是印度文化界一大盛事,由居於印度偶戲領導地位的現代偶戲團「伊夏拉偶劇團基金會 (Ishara Puppet Theatre Fund )」主辦,宗旨在希望藉由印度與世界偶戲網絡的建立,促進偶戲藝術的發展。

  主辦單位伊夏拉偶劇團基金會創始人達迪.普杜姆吉 (Dadi Pudumjee)接受中央社訪談表示,印度偶戲歷史也相當悠久,自有歷史記載至今約有2000年。

  現年57歲,但自稱接觸偶戲活動至今已有48年之久的普杜姆吉,盛讚台灣的偶戲藝術。他表示,也曾經邀請台灣「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參加「第四屆Ishara國際偶戲藝術節」演出,但當時演出的是現代偶戲。

  他表示,印度偶戲與台灣掌中戲顯著不同,道具和表演型式主要有三種,包括使用木棒或細鐵棍牽引傀儡、皮影戲和套在真人身上的巨大傀儡(類似台灣廟會的七爺、八爺)。劇情則以印度各地方神話故事為主。 

  熱愛偶戲的普杜姆吉表示,印度沒有偶戲藝術學校,從事偶戲的人除了少部分是家庭傳承之外,都是基於興趣或學徒自己摸索學習,常是邊學邊演,有些人會到國外學習,或藉由國際偶戲節活動機會,觀摩學習別人的技巧。他對印度偶戲日後可能趨於沒落表示關切。

  台灣台原偶戲團荷蘭籍團長羅斌則表示,台灣布袋戲也曾有類似的處境,但所幸仍有政府支持。曾在中國大陸以布袋戲發展作為博士論文題目的羅斌指出,傳統布袋戲惟有因應年輕一代的喜好而作出改變,即惟有設法吸引觀眾,才能獲得生機。(本文附有照片)980201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