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記者 在線報道】(中央社記者張銘坤合肥10日電)今年10月中共出臺了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所謂的農村土地改革的「新政」。
胡錦濤在今年9月30日特意跑到30年率先「大包幹(分田給農民承包經營)」打響改革開放第一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似乎有意向外界表示現有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
日期中央社記者在土地流轉示範農村小崗村實地採訪時卻發現,當地土地流轉已行之有年,「新政」在這裡一點也不新。事實上,土地流轉早已存在於中國許多農村中,允許土地流轉已經是現實。
小崗村支書沈浩說:「土地流轉是自然的經濟規律,10幾年前、20年前家庭內部就在流轉。」
鳳陽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慶國說,農民工進城務工後,農地最早是租給親戚好友,避免農民閒置,後來不光是租給親戚,也租給其他人,開始了土地流轉。
在小崗村,土地流轉出租一畝地的價錢是一年人民幣500元。雖然數目很少,但是自己下田耕種的報酬更不划算。
64歲農民嚴立華說,一畝地耕作的機具、肥料等成本,要花掉300多元,自己耕作賺不到錢。現在他把其中17畝地租出去給葡萄園和鋼管廠使用,一年可以收到租金8000多元,日子過得還可以。
年僅23歲,大學時代就開始在小崗村租地種植蘑菇,作為大學生投入農業企業創業榜樣的苗娟說:「土地流轉對農民肯定有好處。農民只是單純種植糧食,一畝地一年就是賺400、500元,要做就要做現代農業,傳統耕作是絕對不行。」
她表示,她經營的一畝地可以放兩座種蘑菇的大棚,一座大棚在蘑菇價格好時可以賺10000多元,現在差一點也能賺8000、9000元。
不過,她也承認不是每個農村都能吸引大學生、能手去租地經營現代農業企業,要看有無足夠的條件和政策支持。
因為鳳陽縣當初是每個大棚給10000元的無息貸款和6500元的補貼,給特別優惠政策才讓苗娟等人得以在小崗村順利創業。
土地流轉會引起熱議,原因之一是被認為有朝向「土地私有化」的傾向。不過,當局仍一再強調,農民向集體承包,土地仍然是國有。土地流轉只是讓農民把承包權利再轉包出去。
其次,流轉的土地按照規定是不能改變土地用途,也就是農地只能農用。這也和有意入主農村的都市商人想法有很大的出入。
因此,土地流轉的「新政」,只是對農民早已經在做的事情給予「肯定」,改革的幅度相當有限,對於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現代化農村的助益可能也是相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