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可以為鑑。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是要「敘國家之興替,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歷史,不只是人君治國之備忘錄,也是個人趨吉避凶的啟示錄。
今天的台灣民眾想看清楚兩岸的關係,不是打開電視看著藍綠雙方為了陳雲林來台所產生的街頭抗爭互相指責,或者鑽進海基海協兩會簽下的四項協議文字中。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去租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老電影來看──《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另譯《仙樂飄飄處處聞》)。
由茱莉安德魯絲主演的這部音樂劇,背景是1936~1938年的奧地利。本片的取景地點是奧地利薩爾茲堡Salzburg,一個歐洲的古城,充滿悠揚樂聲與自然美景。台灣的民眾對於這部片子並不陌生,但鮮少有人思惟過,1936年的奧地利與今天的台灣有什麼相似之處。
2008北京奧運 vs.1936希特勒柏林奧運
北京奧運與希特勒柏林奧運都被獨裁執政者拿來當成政治宣傳品以及在國內進行血腥鎮壓的藉口。「愛國」變成剝奪人權的理由,柏林集中營與北京勞教所的關押的民眾,承受著相同的苦難與冤屈。但圍牆外的人們在刻意裝點的繁華裡,硬心腸地枉顧受苦的人們,只講近利不顧其餘。這種自私的心態,正落入獨裁強權者的掌控中。
希特勒利用1936年的奧運來裝飾其政權後,極端民族主義在德國被瘋狂渲染。奧運後希特勒擴充野心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併吞奧地利。如今的中共,一樣定下了統一台灣的進程表,統戰攻勢無所不用其極。但從陳雲林赴台所引發的激烈衝突,以及馬英九總統最新民調滿意度再創新低(22%),台灣民眾是否受中共統戰手段所迷惑?
《真善美》這部電影忠實呈現1936年時奧地利人對納粹政權的歧見。有一批認同自己是德國人,並且崇拜納粹希特勒的奧地利國民;也有認清希魔實質,不受民族主義、經濟誘惑而力抗獨裁政權併吞奧地利的海軍軍官。
但經過納粹黨人一年多的籌劃、統戰、分化、利誘與威迫,在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不費一兵一彈,運用「同文同種」的民族情緒與強勢的經濟力,成功併吞了奧地利。而在希魔併吞奧地利前夕,《真善美》這部電影裡的海軍軍官一家人,在修女院與良知未泯的納粹小兵的協助下,有驚無險地逃出了奧地利。
希特勒併吞奧地利之後的同一年,又併吞了捷克。然後德國又在1939年9月1日出兵波蘭。二天之後,英法正式對德宣戰,二次大戰因此爆發。二戰中奧地利受到重創,光是薩爾茲堡就有40%的建築物全毀。戰後奧地利歷經盟軍長達10年的佔領後,才在1955年宣佈中立。
有人問,在經濟與自由民主之間,台灣民眾該如何抉擇?在希特勒出生地奧地利的布勞瑙的房子門前有一塊大石,上面刻著:「為和平、自由和民主,莫再帶給人們法西斯主義,千萬人的犧牲已是最大的告誡。」這就是歷史已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