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用「弱智」評價當今兒童文學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楊家岱報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孫雲曉最近表示,一些孩子用「弱智」一詞評價當今中國的兒童文學作品。另有媒體指出,孩子們希望大人為他們寫出可以傳世的作品。

用「弱智」一詞來評價一個時代的兒童文學—大概沒有一個官方批評家有這樣的膽量,但是現在孩子們用了「弱智」這個評語,大人們難道不應當在震撼之餘深自反思嗎?

香港《開放》雜誌執行編輯蔡詠梅表示,當今中國的兒童文學階級鬥爭的宣傳少了,但仍是弘揚「主旋律」的文學、而不是以開啟想像力為意趣的文學,所以孩子們才覺得這樣的文學「弱智」:

「毛澤東之後的時代,可能對兒童文學階級鬥爭教育要少一些了,但是,兒童文學的主旋律還是愛國主義教育。我想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也要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那一部分,要講博愛、愛心還有兒童的想像力,我想這方面可能他們不是很強調,而是要強調愛國,還有中國有一些傳統文化思想,就是威權思想。現在的青少年都知道流行文化,他們把流行文化跟官方的意識形態創造的兒童文學相比較的話,就覺得這種文學很蒼白,完全不能跟兒童溝通,所以他們兒童就覺得很弱智。」

蔡詠梅指出,缺乏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是一個問題,現在中國的社會風氣褫奪了孩子們為欣賞文學所必需的童真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中國大陸,社會的風氣跟學校裡面的教育衝突實在是太大。兒童在學校裡面受的教育都是講得很多,但是他們在整個社會看到的現象都是很虛假的。腐敗也侵蝕到了教育部門,小孩子的時候就可以感受到這個社會的雙重性格。擴展到宣傳,他的這些東西對兒童都講得很高大、很崇高、很美好的東西,但是,從整個學校、家庭、社會他看到的,都是跟他所受的教育相距太大,所以就摧殘了兒童那種美的、童真的東西。他就覺得這個社會沒有真、沒有善,真善美的東西不存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種頹廢,愛都是假的,赤裸裸地宣傳的物慾、追求才是真的。」

這位評論家表示,現在青少年的娛樂和審美趣味從書本轉向了網絡空間和漫畫,但是她沒有說明這是缺乏兒童文學的原因還是結果:

「現在尤其是很多男孩子普遍上網,電子遊戲機、流行音樂還有日本兒童漫畫在全世界影響都很大,香港這些地區都會受很大的影響,閱讀習慣都完全改變了。所以,青少年文化完全跟以前不同了。」

四川的作家鐵流也說,現在的兒童沒有讀書的習慣:

「我兒子13歲,他就看卡通,看電視上的,玩遊戲,不像我們以前11、12歲看三國、看水滸,現在的孩子很少看這些。現在的大環境是物流社會,孩子受各方面的影響也是這樣的,關注比較現實的東西,稍微大一點的就看怎麼賺錢。」

這位老作家表示,思想上的禁錮導致文壇的荒蕪:

鐵流:「整個中國都沒有文學,不是兒童沒有文學,大人都沒有文學。文學就是人學,文學變成了不是人學以後就沒有任何東西了,是一個文學非常貧困的時代。」

記者:「這個原因在哪裡?」

鐵流:「原因很簡單,就是黨性代替了人性,甚至代替了藝術,所以就沒有文學,所以中國文學就是一個沙灘,沒有一個文學作品能夠擺得出來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要經過不斷的批審,不斷的檢查,甚至過不了關,所以它必須充滿政治色彩、充滿功利、充滿歌頌。現在的作家如果要寫真正的藝術作品就通不過,任何作品都有個主題,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宣傳什麼、反對什麼,都有一個紅線貫穿。」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孫雲曉最近說:「兒童生活的日益複雜造成兒童文學的創作困難」。這句有意思的評語會引起一個疑問:在過去60年中,兒童生活總有相對不那麼複雜的時期吧?而那些時期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又在哪裡呢?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