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制度規定用「八股文」,且不許考生自由發揮,從而使一些被這種死板形式束縛得頭腦發昏的考生,在試卷上寫出了許多貽笑大方的文句,而一些主考官又在這些試卷上批下了令人忍俊不禁的批語,說來都十分有趣。
某考生在答題時,引用了《書經》中的「昧昧我思之」,但因把「昧昧」誤記成「妹妹」,於是就在試卷上寫了「妹妹我思之」 。
判卷的主考官一見,笑過後就信手在試卷上批了「哥哥你錯了」五個大字。答批成對,足以讓人捧腹大笑。
一考生因平時寫文章喜歡用「而」字,所以在答卷時,處處不離「而」。
主考官見試卷上「而」字林立,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揮筆批道:「應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而後,已而已而。」
十八個字的批語,竟用了十一個「而」字。
李鴻章的一位遠房親戚,平時不學無術,大考之年卻仗勢前去應試。試捲到手,隻字未答,想走主考官的後門,於是就在試卷上註明自己是李鴻章的親戚,但因不會寫「戚」字,於是就寫成了「我是中堂大人的親妻」。
主考官閱後,將錯就錯,用「娶」代替「取」,批曰:「中堂大人的親妻,我不敢娶」。
還有一個考生寫文章,愛用「了」字,在答卷時每句話最後都帶個「了」字。主考官閱後,提筆批道:「你用的了,太多了,了要被你用了了,為了不把了用了,今後不要用了了。」
有一個考生自以為自己是「大家手筆」,就在試卷上「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寫了一篇想讓主考官「拍案叫絕」的文章,但主考官看後,寫的八個字批語是: 「高山滾鼓,撲通撲通」。 「撲通」是「不懂」的諧音。
又有一考生面對試題《父母在》,下筆開頭就寫道:「夫父母者,何物也?」主考官閱後,氣得立即批道:「父,陽物也;母,陰物也;陰陽不知,生下你這怪物也!」
另一考生在答卷時,把「枇杷」寫成了「琵琶」,考官寫的批語是:『「枇杷」可不是「琵琶』,只恨平時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蕭管盡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