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金融時報:中國利用外匯存底遂其外交野心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十二日專電)英國「金融時報」今天在頭版報導,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利用龐大的外匯存底資金,作為它追求外交政策的工具,大舉買下以美元計價的哥斯大黎加政府公債,說服哥國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報導說,中國外匯缺少透明化,是北京政府遂其外交政策的最佳掩護。

這篇以「北京秘密單位利用外匯存底瞄準台灣」為題的文章指出,中國外匯存底金額高達一兆八千億美元,金額高居世界第一。去年六月一日中國與哥斯大黎加簽署協議,明確議定中國購買哥國三億美元的政府公債,同時贈予一億三千萬美元,哥國即斷絕與台灣六十三年的外交關係,轉向與北京建交。

根據金融時報取得的文件,今年元月國家外匯管理局依據協議,買進哥國價值一億五千萬美元的政府公債,明年元月再買進一億五千萬美元的政府公債,台灣與哥斯大黎加的外交關係就此劃下句點。這是北京利用龐大外匯存款遂行外交政策目標的最明確證據。

中國外匯存底預估到今年底將增加到兩兆美元,報導進一步指出,事實上中國利用鉅額外匯已陸續買進近五十家英國藍籌股公司的股票,包括英國石油(BP)、特易購(Tesco)、巴克萊銀行(Barclays)等,已取得英國整體股市百分之零點二的股份,成為「金融時報指數(FTSE)」二十大投資人之一。

美國「皮特森國際經濟協會」專家杜魯門指出,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的是中國的外匯操作,而非獨立的資產管理,無法視為是「主權財富基金」,因此無法以主權投資人的管理方式加以規範。

杜魯門說,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問題凸顯,如果一個國家要避免被檢查,就會想辦法透過外匯管理局這種單位,而不是主權財富基金來操作,未來將會衍生很多套利交易管理等問題。

報導說,由於外匯操作缺乏透明,成為中國政府達到外交政策目標的最佳掩護。

中國外交部針對此一報導在答覆金融時報的聲明中指出,外匯管理局購買債券及相關手續都屬一般正常交易,也遵守國際與中國的法律規定。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