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一日電)丹參自古就是心血管疾病保健食品和藥物的重要來源,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經過六年多的研究,研發出全套大量繁殖丹參的技術,即將進入技轉階段。農試所實驗顯示,組織培養苗移植田間栽植,不但存活率逾90%,且根部的丹參酮類含量約為市售丹參藥材的1.5倍,具有高經濟價值。
老年化社會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而老化所衍生出的疾病又以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影響最大,無論從預防或治療的觀點來看,積極開發心血管保健食品及藥物的重要性都將與日俱增。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生物技術組助理研究員陳威臣表示,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為唇形科、鼠尾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藥材,丹參乾燥根部為傳統中藥用作為「活血化瘀」的重要藥材,也是現今治療心血管病的重要中藥。
陳威臣指出,丹參繁殖一般採分根法,加上無特別選育品種,市場上產品品質良莠不齊,成為良好農業規範(GAP)生產模式的障礙。因此利用組培大量繁殖優良種苗,提高繁殖倍率,且成分較有保障,有利於商品良好製造規範(GMP)的實施。
陳威臣說,農試所從91年起分階段進行「丹參優質種苗大量繁殖技術」,經過六年多的組織培養經驗成功開發全套大量繁殖技術,目前即將技轉民間廠商。
他強調,農試所利用適當濃度的生長調節劑組合 (賀爾蒙)誘導丹參莖節、葉片與癒合組織產生大量的不定芽,達到大量繁殖種苗的目的;就如同人類表皮有傷口,大量修補細胞逐漸促使傷口結痂、癒合。
之後再利用發根素 (賀爾蒙的一種)誘使組織培養苗形成健壯根系,形成健壯根系之後,再出瓶移植到溫室內約三個月的「馴化」時間,再逐步移到室外田間栽植。
分析丹參各檢品藥用成份含量顯示,組織培養苗出瓶馴化3個月後再經田間栽植6個月後植株根部的丹參酮類含量約為市售丹參藥材的1.5倍,具有高經濟價值,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有所助益,更對肝炎治療有幫助,目前農試所正在研究「丹參酸」的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