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承認金牌第一不表明體育強國

【新唐人08月28日電】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星期二表示,中國運動員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奧運會上奪得金牌總數第一,並不說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體育強國。與此同時,有批評者指出,中共政府不顧面向大眾的包括體育基本設施在內的基本福利設施建設,花費重金栽培專業運動員奪取金牌,這是中國的恥辱而不是光榮。

据美國之音報道,有觀察人士指出,體育運動在1949年之後的中國主要是政治而不是體育,因此,中國官方媒體有關體育運動的報道也更多的是政治宣傳。例如,在1960年代到 1970年代,中國官方新聞媒體大力報道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取得優秀成績,令全世界讚嘆,給中國人的印象好像是全世界體育愛好者的目光都集中於乒乓球運動。只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人才逐漸知道,乒乓球運動在世界上只是一個很小的體育項目。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上,中國取得了金牌總數第一、獎牌總數第二的成績。中共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星期二發表講話指出,中國雖然奪得最多的金牌,但是獎牌數量依然落後於美國,顯示出與美國有差距,“在田徑、遊泳、自行車等國際體壇影響大的項目,以及深受群眾喜愛的集體球類項目中,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的距離”。

中國作家秦耕表示,中國官方媒體只是承認了一部分現實,而且是只是承認現實的表面,而不是實質。這裡的實質問題是,在世界其他國家,運動員大都是業余運動員,他們達到奧運水平完全靠自己的個人力量,

他說:“中國的運動員其實不是業余運動員。嚴格地說,他們其實是政府雇員。他們全部由政府包養,使用了政府的所有的財政收入來支持他們拿金牌。”

秦耕說,中國的這種以國家力量跟世界其他國家的個人力量競爭金牌的做法,違反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公平競爭精神,如此爭得金牌第一,並不是中國的光榮。

多年來,中國國內有許多有關奧運金牌含金量,也就是中國要投入多少國家資金爭取一枚金牌的議論。

在中國成為奧運金牌大國的同時,中共官方新華社日前承認,“在中國,健身尚未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健身場地嚴重短缺,體育人口相對於人口基數依然偏低”。

在另外一方面,中國各地許多公眾普遍抱怨,面向公眾的健身場地、體育設施嚴重缺乏,讓人們無法進行基本的體育活動。

中國作家、評論家秦耕指出,中國健身場地嚴重短缺,中國卻能成為奧運金牌大國,這再好不過地顯示了中共官辦體育的泡沫性質。他說在中國,政府可以花數倍於發達國家的重金辦奧運會,給政府官員臉上貼金,卻不能投資於面向公眾的基本體育設施建設,這凸顯了中共官方新聞媒體不敢提及的一個現實,這就是政府並不在乎民眾的需要:“政府不在乎有沒有基礎體育設施,不在乎民眾有沒有地方鍛煉,不在乎民眾是否有體育愛好強身健體,而在乎是否有個別運動員能拿奧運會金牌。政府在乎的就是這個問題。”

據估計,中共為了舉辦這次北京奧運會,耗費了3000到5200億元之間的人民幣。另據中共官方媒體報道說,中共政府每年給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奧委會撥款8億元人民幣,“另外中國奧委會每年有8億元的體育彩票公益金的收入(其中60%用於全民健身事業)”,也就是說,中共為了舉辦這次北京奧運會的耗資,相當中國奧委會今後至少600年的全民健身事業資金。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