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震災區成次生災害高發區 災災相連

(中央社台北二十二日電)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副秘書長高建國今天說,地震災區次生災害高發區,已形成災害鏈。汶川地震災區的災中災、災後災、災災相連情況,使得救災環境非常惡劣、開展救災工作也非常複雜。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天重返地震災區,考察唐家山堰塞湖。

  中新社今天報導,同時也是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的高建國說,堰塞湖就是由地震造成,而且對災區隱患極大的次生災害之一。

  他說,堰塞湖地質構造極其鬆散、脆弱,災區一方面有餘震危險,另一方面又降雨頻繁,這都會加劇堰塞湖的險情。

  高建國指出,中國水利、地質等專業部門應該對堰塞湖予以不間斷監測,同時考慮通過放水、洩洪等方式來減緩壓力。

  他說,災區的次生災害分為兩大類,一是由地震直接引發崩塌、滑坡、土石流,形成堰塞湖的威脅和水庫險情等次生災害。

  二是降雨特別是大暴雨,會加劇「崩滑流」規模,加大堰塞湖、水庫、道路阻塞等次生災害影響,這兩類次生災害產生都是一個災害鏈過程,它在災區疊加出現,無疑還會加重災情。

  他認為,地震造成地殼破裂,熱的地氣冒出後與災區上空冷空氣交匯,可能也是造成目前災區降雨很多的因素之一。

  同時,由於大批災民安置以及軍方救援人員、志願者等都集中於災區,再加上天氣轉熱等影響,現階段抗震救災工作還亟需加強衛生防疫、預防傳染病等疾病傳播,這也是引發次生災害的一個重大隱患,應該給予高度警惕和關注。

  高建國說,由於地震災區危險源特別多,並且還處在不停地變化當中,因此引發次生災害的可能性也非常高。

  他說,雖然這些問題需要同步和全面處理,但包括堰塞湖、「生命線」的道路交通反覆中斷等重點次生災害危險點,應該有專人監測,監測人員到不了的地方,則要利用衛星、空中遙感等高科技手段來持續監控。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