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震災後30%人心理創傷將持續幾十年

(中央社台北二十日電)中國四川震災目前造成三萬四千餘人死亡,對於目睹親人死亡的倖存者,心理創傷將難以彌補。專家發現,高達百分之三十的倖存者心理創傷將持續幾十年,如果得不到專業救助與治療,將發生人格改變、扭曲,而且很可能終身無法痊癒。

北京「科學時報」報導,汶川地震後,很多觀眾從電視畫面中注意到,從瓦礫中被營救出來的孩子,大多並沒有哭喊,他們表情麻木、遲滯,似乎對外界失去反應能力,這種狀態同樣也表現在一些倖存的成年人身上。

  中國心理學會日前召開記者會,提出了「科學」、「理性」地進行心理救援的呼籲。

  根據心理學定義,判斷心理創傷性事件有三個標準:危及人類生命;不可預期;無論做什麼也無法阻止。

北京大學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創傷治療師方新表示,四川汶川地震無疑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屬於重大心理創傷事件。

她說,在創傷事件發生後,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可以透過自身所具備的應付策略自然恢復;而高達百分之三十的人,將從災後幾天到幾十年,陸續出現不同的症狀。這些人如果得不到專業的救助與治療,將因此發生人格的改變、扭曲,而且很可能終身無法痊癒。

  正在進行唐山大地震三十年心理創傷研究的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博士楊凱文表示,研究顯示在唐山地震二十至三十年之後,倖存者仍存在大量的創傷後精神障礙的問題。

目前有高達百分之七十五的唐山大地震倖存者存在迴避問題:拒絕看、聽與地震相關的場景和事件,拒絕回憶或講述與地震相關的情節和過程。

他說,迴避問題,只是其中的問題之一,在其他許多問題上,唐山市民存在精神障礙的比例比普通城市的市民高出近十倍。

  楊凱文將唐山地震發生時還是青少年的市民分為兩組,第一組是震時未滿五歲的兒童,第二組是五歲到十幾歲的青少年。三十年後這些當年的孩子中,存在大量人格扭曲、障礙的問題,特別是第一組兒童,他們目前都不到三十五歲,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在地震發生時,年齡越小的兒童,長期遺留的問題也越嚴重。

針對在這次汶川地震中大量校舍坍塌、中小學生遭受創傷嚴重的現狀,楊凱文表示,對中小學生的心理救援任務,將格外嚴峻與緊迫。

  從電視和新聞圖片中,除了麻木遲滯的反應外,也可以看到,為數眾多的另一些人則處在一種「亢奮」的狀態中,他們不知疲倦地奔走、救人,忙於種種事務,或者只是不知疲倦地訴說著。

方新表示,這是一種正常倖存反應。這種反應也傳遞給了營救人員、醫護工作者,甚至是現場新聞記者。他們在短時間內將突破自己體力的極限,超負荷工作。正如亢奮情緒可以波及、影響眾多人員,在短時間的亢奮後,精神崩潰也有可能波及到親歷者以外的人群。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錢銘怡說,儘管目前由於交通、通訊不便,無法準確掌握災區的資訊,不過透過各種渠道瞭解的情況表明,處在抗震救災一線人員的心理狀況值得憂慮。

  方新將創傷危機分為三個級別,危機的第一級別是親臨地震的倖存者,他們被恐懼、無助、被別人死去自己卻活下來的內疚感而壓倒。第二級別就是出現在救災一線的營救人員、醫護人員和新聞工作者,他們因為工作強度大,因為無法救更多人的自責感而瀕臨崩潰。

第三個級別則涉及到透過電視、網路、報紙目睹災情畫面的每一個旁觀者。學術界稱之為「替代性創傷」。

楊凱文解釋,由於每個人都具有「共情」能力,所以每一個人,甚至包括心理工作者,都有可能因替代創傷而崩潰。很多旁觀者甚至可能指責自己、指責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在這樣的大災難面前,居然無所作為。

  從目前中國心理學會掌握的情況,很多位於北京的心理咨詢機構都接到了明顯高於平日的預約求診電話,很多人在看了災情畫面後無法承受,出現了生命不可測等悲觀、沮喪的情緒。

  有一些人對電視、廣播提出指責說,電視台、廣播台居然還在播放娛樂節目。但錢銘怡認為,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些指責是不科學的。現在更需要適度的娛樂節目,對公眾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與釋放。

她呼籲媒體,為了保護倖存者,不要追問受災過程的細節;為了保護公眾,不要播放過於慘痛、血腥的災情畫面。

針對那些希望成為志願者的人,她呼籲,不要盲目趕赴災區,否則一旦成為替代創傷的患者,反而為救援工作增加更多的負擔。

  在記者會上,中國心理學會將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比做一場遭遇戰。

  國外經驗表明,這場戰役將分三個階段來進行,第一個階段是震後一週,在這個階段中挽救生命、保障安全是工作的重點。第二個階段是震後三個月內,這一階段將重建社會支援,對創傷者進行情緒疏解和哀傷輔導。

第三個階段將是一場持久戰。據統計,地震發生三個月後,倖存者的自殺行為將逐漸顯現並持續增加。在此後的幾十年內,地震帶來的心理創傷將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續並存在。他們中很多人如果得不到救助,將在未來幾十年逐漸出現酗酒、吸毒、憂鬱和自殺傾向。

目前的研究數據發現,在酗酒、吸毒、憂鬱和自殺傾向的人群中,經歷過創傷事件的人佔有很高的比例,對一些人的治療甚至可能要持續幾十年。

  另人憂心的是,從目前的資源與需求配置上看,初步估計,汶川地震直接波及的人群數字高達一千萬人。而創傷心理治療隊伍全部人員數字,目前無法得知,但中國心理學會屬下的、具有國際資格認證的專業創傷心理治療師,只有三十三人。

儘管算上一些長期從事創傷心理輔導的資深人員,這個數字可以有所增加,但面對一千萬人的潛在需求,這場可能持續幾十年的靈魂遭遇戰,其艱巨與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目前有不少心理工作者、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趕赴災區,開始對倖存者和一線人員進行心理輔導。

對此,錢銘怡表示,創傷事件的心理治療是一個相當專業的領域,不是任何一個有心理咨詢或治療資格的人都能勝任。非專業創傷治療人員,在這種情形下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他們中間很多人,在處理這種事件時經驗不足、自身免疫能力不足,使得很多心理工作者感染「替代性創傷」,自身反而成為需要救助的對象。

  報導表示,唐山地震時,中國國力弱,創傷治療在中國大陸完全是空白,遺留了大量存在的心理障礙的人群。而在二零零三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危機時,創傷心理治療的需求逐漸顯露出來,當時中國心理學會就曾呼籲,建議建立創傷事件心理干預的體系,卻沒有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報導說,此次汶川地震受災面積廣、涉及人群龐大,在這場艱巨的遭遇戰面前,除專業人員不足外,管理與調度的缺陷也充分暴露出來。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