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熱在海外升溫,但「學習漢字」是最先遇到的障礙。現代漢字教學把漢字類比成拼音來教,文字與意義毫無關聯,學生只有死記硬背。臺灣大唐文化協會創意的“拼圖式漢字教學法”,分析漢字的淵源,聯係偏旁部首的圖像,讓學生學的很有興趣。請看報導。
在北美華人教育研究及策划協會(CAERDA)學術研討會上,臺灣大唐文化協會對外漢語教學執行長張福章介紹的“拼圖式漢字教學法”引起人們興趣,講座后這個話題還有很多人探討。
張福章說,圖形很好記,把漢字偏旁部首結合甲骨文原始圖像,是西方人最容易接受的,避免死記硬背,就很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
密西根東方語言文化中心主管張冬冬用這個方法破除了西方人的恐懼感,“(原聲)我的一個學生是General Motors派駐上海總管,逼他來學漢語,我花兩個小時教他,他當時很興奮,不停的在黑板上寫這幾個字”,“短短時間,他對漢字產生這個大的熱情,我覺得這個方法是很有效的。”
張冬冬說,“人”字表達了中國古代人對人的理解,對天地自然的謙卑。以人為偏旁,“仁義”的仁字中第二個文符是“上”,組成高尚的人的意思,也就是古人認為人上人,高尚的人的境界應該仁慈,仁愛的。
張福章說:比如美侖美奐的“侖”, 例如「侖」是由「_」與「冊」組成,「_」,集合之意,「冊」是竹簡,古代的書,心有疑惑才找書,研究其中道理,所以「侖」動詞是思理之意,名詞就是條理的意思。
「侖」當成文符,
「倫」即是人與人關係之「條理」,如五倫、倫理;
「掄」就為手揮動的條理,如掄刀、掄拳
「論」就表示說話的人講話的條理,如評論、論點;
「輪」就是車轉動的條理,意為輪行軌跡;
「淪」為水動的條理,低於水面則為波所覆,如淪陷。
你看,岡字是從上空高處看山脈,確實像「網」一般的結構。這必須從非常高才能觀察到的景象,中國人的祖先或許在數千年前就有類似現代飛機、衛星空照的技術。
電視前的觀眾朋友,您看了這些是否也對中文更有興趣了呢?
新唐人記者 朱江 紐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