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第八十三集: 美國華裔政治觀(上)

【新唐人】海外華人第八十三集: 美國華裔政治觀(上)

又到美國總統的大選年了,美國全國上下充滿了對美國政治未來以及候選人政見的報導和議論,候選人也在极力爭取各自選民的支持,贏得選票。在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華裔人口將近3百万,是美國最大的亞洲移民群体。然而与其人口比例不協調的是,華裔的選民注冊率卻一直很低。華裔參与競選更是鳳毛麟角。

對于大多華裔來說,他們的美國夢不外乎是能夠在這個相對民主和自由移民國家爭取一個美好的生活。至于投票啊、選舉啊,這些似乎跟他們沒有太多關系。但是,很多人也許不知道,華裔僅僅是為了能夠合法的在美國生活,成為這個社會的一員,經過了100多年的艱辛旅程。

參政的意義

華人大批向美國移民的浪潮始于19世紀太平天國內亂期間,加上當時的加利福尼亞州淘金熱,吸引了超過十万的中國移民, 他們大多來自廣州, 為了從貧困与飢餓中解脫出來,遠涉太平洋投入淘金夢中。從一開始,他們的地位就處于底層,終日苦役于加利福尼亞的金礦上。

淘金熱過后, 華人又被招募做修筑橫穿美洲大陸鐵路的苦力,為了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存,他們有的去填補歐裔美國人不愿意做的低下職位。洗衣房、餐館成了他們的代名詞。他們幫忙開發了美國西部的新疆界。加利福尼亞的經濟在騰飛,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華工艱幸努力。

早期華工作為廉價勞動力大軍的重要成員在美國受到了政府和僱主的歡迎。正忙著淘金髮跡的美國人十分歡迎這些樂意擔當苦賤工作的社會新成員。在美國大眾的眼光中,華人移民勤檢吃苦、遵紀守法, 是模范公民。

然而﹐隨著19世紀70年代西部經濟前景轉暗,歐裔移民開始与華人競爭一些原先他們嗤之以鼻的工作. 面對這一群生存能力极強的闖入者,美國人的敵對情緒日益增長起來。華人一下子成了經濟衰退的替罪羊。

美國政客甚至紛紛煽動白人勞工的種族主義情緒,以轉嫁危機。他們指控華裔使工資低于標准之下,從白人手中搶走職業。華工於是成為威脅美國白人生計的罪魁禍首。當時的華人在美國社會沒有任何政治地位,政府官員是清一色的白人。再加上當時的大清國朝廷,內憂外患,自顧不暇,根本無力保護僑居在美國的華工。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西部頻頻傳來白人勞工集體凌辱、打劫華工事件,甚至屠殺華工事件。

對華裔美國人的攻擊終於導致一八八二年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的通過﹐正式禁止從中國直接移民到美國﹐ 並明令禁止華人通過歸化取得美國國籍。華人被剝奪了獲得美國公民權的資格。沒有了國家的法律保護﹐華人的生存備加艱難。

我在七十年代听說過些關于少數組裔人受排擠的事,好像特別排擠亞洲人。那時我還是個孩子,不懂為什么那樣,對我們有什么影響。直到近來我才真正知道那是直接針對中國人來的。

排華法案禁止華人移民進入美國將近一個世紀。這個法案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在美國的華人人口數被限制得很小,那時的華裔大多數是單身男人。只有少數商人才被允許帶家眷進來。所以許多人不得不回到中國去成家,他們在美國掙錢,在中國養家。這樣就造成早期的華人移民無法把美國當作是自己的家,美國的政治和他們關系不大的心態。這种心態也一直影響著后代和移居其它國家的華人。

排華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國會廢除。1952年美國通過的移民法案,廢除了亞洲人不得入籍的禁令, 制定了全球的總限額數和各國限制數, 開始建立移民管理的基本模式,但是, 當時中國人移民的名額每年只有105名。跟歐裔移民數額還是不可相提并論。

新移民的到來

到了20世紀后半期,隨著社會的更加開放和民權運動的深入,美國主流文化更具兼容性和寬容性。肯尼迪總統更加推動了移民政策的改革, 大幅度修改移民法。1965年的移民法取消了种族岐視。這時,華人才正式在法律上走出了歧視的陰影。第二批華人移民高潮從這時開始。他們主要來自香港和台灣。

土木工程師譚善明就是1961年從台灣來美國的留學生。

象我們那一屆電机系畢業的80人也全都出來了。一般來講我們那個時候,只要是念理工的,都想要出來進修一下。加上美國机會多,就都留了下來.

哈佛大學教授何毓琦和太太胡小非是美國50年代的留學生。

我是1955年高中畢業,我是在台灣讀的高中。畢業之后我有一個獎學金來美國。沒有獎學金就很困難,有獎學金連吃帶住都有了。所以我就來這里讀了四年,四年之后就結婚了。結婚了就一直住在波士頓附近。我們在這里住了四十五年了。

1965年移民法使得華人移民大量增加,。另外,由于大量專業技術人員的進入,華人移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其社會經濟地位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大批的中國大陸移民開始于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九二年開始,通過總統行政命令而得到“六四綠卡”的中國留學生有十几万之眾,加上隨后來團聚的家屬,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華人移民總數也由此而更加壯大.

和一百年前的華人相比﹐現在華人可以在美國成家﹐立業﹐享受公民的待遇。社會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華人對參與社會政治生活整體上還是表現出一定的冷漠。這一點從投票□上就可以看出。據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顯示﹐美國白人的公民投票率是62%﹐黑人57%﹐亞蓋43%。而占亞裔人口最多的華裔投票率則更低,據估計不到40%。

不參與政治的代價

有很多人很忙,找工作,掙錢照顧家庭。沒有時間。其他人可能英語語言能力不是很好,他們主要講中文,思想不那么開放,所以比較猶豫。

但是,對于來美國求學的華人懂佽,語言不應該是問題了. 他們對政治冷默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國人覺得搞政治是不好的,不光不好,還有危險。尤其大陸來的,吃過很大的虧,不大敢講話,不大愿意出來。

象我們這一輩人,長大的環境多半都是不民主的社會。所以大家都是覺得如果要清高一點,廣為了學術,最好不介入政治。所以大家每次學術團体或社會團体都是要標榜沒有政治色彩。

即使到了50,60年代,象我父母輩的來美國也是為了經濟方面的追求。現在的這批移民也主要是為了經濟追求,很少為了政治。大多數人來這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有了工作,工作做的很好,很用功。過得很好,他們沒有覺得需要參予政治。也許這批人來的國家如果你要參政的話,會得到懲罰。

中國人是比較有這個個性,逆來順受。所以比較不去抗議。或者人家就是欺負了我們,也是大家比較會忍一點。所以這個模范公民有很多含義,就是中國人不去鬧事。

中華文化內向﹐含蓄的內涵給了我們中國人的忍耐﹐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然而,中國鏍逜輪百年來所遭受的挫折也生成了中國人忍气吞聲﹐害怕官府、對政治冷感﹐甚至受到不公平待遇也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即使在排華法案執行期間﹐華人能做的也只有承受。這種由於在居住國沒有政治地位而受歧視受欺負的例子﹐不僅限於上兩個世紀的美國。印尼的華裔由於不參與政治而導致的不公正待遇也是慘痛的。

華裔在印尼發展和生活了最少三代以上。他們靠著辛苦耕耘,為印尼的經濟發展与繁榮作出很大的貢獻, 在印尼華裔中也不乏世界聞名的商界富翁, 但是他們沒有在為華裔爭取基本利益和人權上做出努力。由於缺乏政治地位﹐他們在過去的50年里屢次經歷迫害屠殺。 每一次排華事件中,華裔都是任人擺布。印尼最近一次爆發排華暴動是1998年5月蘇哈多倒台前夕,當時印尼經濟陷入大癱瘓,在經濟成功, 但在政治上沒有地位的印尼華裔被印尼人視為經濟侵略。大批暴徒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焚燒華人區,惊動了世界。

馬來西亞華裔在60年代珩經歷了濬侔的排華岈璃。

在馬來西亞,那里的華裔覺得他們經濟上非常成功,職業上非常成功。他們不用不參与政府工作,參与政治。經過几十年他們發現,很多的政府政策,很多暴力,動亂,把他們的財富搶走了。這就是不參与政治付出的代价。

華人在美國歷史上以及在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教訓告訴我們,華人僅僅滿足于經濟方面一枝獨秀是遠遠不夠的。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也不僅僅是為了在利益受到損害時能尋求支持﹐而是通過我們的參與﹐讓主流社會更了解華人﹐讓全社會更具包容性。越來越多的華人認識到,政治与經濟在當今的社會裡是緊密相連的.下一集,我們將于您探討大多數華人現在對政治的看法以及他們是如何參与政治的。謝謝大家收看。我們下集再見。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