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0月14日訊】在日前舉行的記者會上,中共財政部許諾要推出系列「增量政策」,並暗示要加大力度發債化債,卻沒有提供具體的規模和措施細節,令中國股民大失所望,諷刺北京當局「畫大餅」。海內外經濟學家紛紛作出分析解讀。
星期六(10月12日),在投資人熱切的關注與期待中,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財政部長藍佛安並沒有如外界所預期的宣布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只是聲稱,當局將圍繞所謂「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等目標,將在近期陸續推出「一攬子有針對性增量政策舉措」,包括加大力度支持地方財政,發行特別國債等等,卻不提供具體的規模及措施細節。
藍佛安聲稱,今年財政赤字上限是4.06萬億人民幣,新增地方專債(包括已發和待發專債)上限是3.9萬億人民幣,未來三個月還有2.3萬億人民幣的專債資金可於帶動地方投資等。此外,中央在去年2.2萬億人民幣的地方債限額基礎上,今年又安排1.2萬億人民幣的額度,用於支持高風險地區「化解存量債風險和清理拖欠企業帳款」等等。
最後,藍佛安在致詞時補充說,財政部仍在研究「其他政策工具」,中央財政也「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外界認為,這是在暗示北京當局將採取大規模發債的方式,來幫助地方政府「化解債務」。
針對這場新聞發布會,穆迪分析經濟學家林師順(Heron Lim)對法新社表示,中共官方的財政刺激計畫的細節似乎仍未敲定,「不幸的是,對中國來說,問題的關鍵往往隱藏在具體細節中」 。
美國之音援引分析人士認為,這場發布會的關鍵詞就是「赤字」、「舉債空間」和「化債」。中共財政部考慮的並不是經濟景氣的刺激對策,而是如何應對金融風險和經濟崩盤的挑戰。而財政部的所謂「大招」,不過是發債化債「穩」為先,至於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及「病根」就顧不上了。
自從2022年底取消疫情限制以來,中國的經濟一直處於疲弱不振的狀態,房地產市場更是「雷聲轟隆」,幾乎瀕臨崩潰邊緣,嚴重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官方陸續出台了一些刺激措施,卻始終起不到實質性的提振作用。唯9月下旬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一度成功推動中國股市連日飆漲,卻在十一長假後因無新的大規模刺激措施支撐而接連數日下跌。
為了穩住股市,官方媒體數日前暗示財政部週六將推出新的「大招」,或將再拿出數萬億元人民幣來提振經濟。結果財政並沒有公布任何大規模刺激方案的具體措施,卻在記者會上留下了擴大舉債的暗示,中國網民失望之餘,紛紛發帖諷刺財政部「畫大餅」 忽悠投資人。
社交媒體微博上,有網友在相關消息下留言評論道:「(財政部)和發改委一模一樣的,說了又沒有說,望眼世界絕對遙遙領先。」另一位網友則調侃說:「下週五估計可以抄底了,至於為什麼是週五呢? 因為連跌五天。」
對此,澳大利亞跨國銀行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Raymond Yeung)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市場已有共識 ,即北京這一輪出台的貨幣寬鬆和財政政策,無法解決經濟基本面的問題,對短線炒股的投資人也不具參考意義。
(記者李明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