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快報】歐中貿易一旦開打 誰是真正受害者?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8月23日訊】歐中貿易爭端不斷升級。在歐盟宣布擬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終反補貼稅後,週三(8月21日),中共商務部立即宣布,將對歐盟和歐盟成員國對乳製品的補貼展開調查,或對這些對華出口的乳製品徵稅。

商務部通知稱,乳製品調查將涵蓋一系列產品,包括新鮮和加工奶酪、藍紋奶酪以及脂肪含量超過10%的牛奶和奶油。調查將審查歐盟共同農業政策下的補貼以及意大利、芬蘭和克羅地亞等八個歐盟國家提供的補貼。

第二天22日,歐盟委員會誓言「堅決」捍衛歐洲乳製品行業。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Olof Gil)說:「歐盟委員會將堅決捍衛我們乳製品行業的利益和我們的共同農業政策」,並保證 「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這項調查完全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則」。

早在今年 1 月北京就宣布,正在調查涉及從歐盟,特別是從法國進口的干邑等葡萄酒烈酒的產能傾銷指控,這為布魯塞爾的調查提供了動力。

今年6 月,中國還對從歐盟進口的豬肉和豬肉產品發起了反傾銷調查,這些產品主要來自西班牙、法國、荷蘭和丹麥。

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歐洲是中國第二大乳製品出口區,中國是歐盟脫脂牛奶和全脂奶粉的第二大目的地。去年歐洲對中國乳製品出口額約為18億歐元,低於前一年的20億歐元,占歐盟乳製品出口總額的9.5%。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對歐洲的反制措施,對於中國國內老百姓生活的影響其實非常負面。因為中國國產乳製品歷來飽受詬病,從三聚氰胺問題到蛋白質的含量、重金屬含量等各種問題都一直困擾著整個中國乳業。

他表示:「歐洲相對廉價的乳製品能夠改善老百姓生活,中(共)國對乳製品進行反補貼,是以犧牲一般老百姓的健康作為代價的。」

8月早些時候,中共向世貿組織提出了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附加稅的訴訟。北京認為布魯塞爾的決定是 「政治性的」,「沒有事實依據」。

週二(8月20日),歐盟委員會公佈針對中國電動車反補貼調查案最終決定草稿,建議歐盟27國同意加徵17%至36%不等的反補貼稅至少5年,並對特斯拉從中國出口至歐盟的電動車加徵9%的關稅。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孫國祥對大紀元說,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確實對中方造成較大影響,連帶對中共的市場戰略也產生影響。

他表示:「第一,因為歐盟是中國電動車最重要的出口市場,歐盟加徵反補貼稅,將直接影響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的價格競爭力;第二是對生產鏈和供應鏈的影響,部分的歐洲廠商會重新考慮供應鏈的配置,減少對中國的零部件或技術的依賴。」

黃大衛也表示,本來中國出口傳統的三大優勢產業是電器、家具和服裝。但是在過去的五年左右,北京就想通過新的產業來加大在出口市場的占比,在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三大產業上大量增加補貼,而且讓老百姓用高價去買電動車來推動市場。目前歐盟要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會讓中共想擴張世界出口產能占比的計劃落空。

《新唐人快報》製作組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