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官官相護 中共國企財務造假風波擴大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6月10日訊】中共「國企造假」風波持續擴大,最新消息傳出,有21家國企因違規行為及財務造假等被罰。

6月5日,「國企造假」一詞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廣泛討論。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大型的國營企業被查出,存在財務造假等嚴重問題。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4日,因「違法違規行為」被開具《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國有企業多達21家,較上年同期增加13家。

這21家國企中,只有ST中泰被出具兩份《行政處罰決定書》;另外還有18家上市國企被實施風險警示。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國企很多都是一種既得利益集團,靠提拔、靠領導提拔,跟體制跟公務員其實一樣的一個操作。所以很多時候國企的領導為了政治資本,為了自己的一個直效的獎勵,為了自己一些股份的,因為很多國企它們都有一些官股股份,他們的一個套現能夠套利,他們就會變成了有動力去造假。」

今年以來,國有企業「因違規行為」受到監管處罰高達119次,較上年同期增加45家。其中被處罰兩次以上的企業有35家,較上年同期增加16家。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孫國祥:「目前因為只公布出來這些數據,我們也許假設我們看到真正的數據,可能整個國企的企業,應對的壓力跟手段,可能都多多少少有問題。那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內部控制不足,也就是中(共)國國企的內控體系不健全,也就是說許多中(共)國國企內部控制跟治理結構它不完善,導致財務造假行為較為普遍,而且比較不容易被發現。」

造假最嚴重的當屬遼寧錦州國企錦州港公司,營收造假86億,被監管機關查獲後,直接勒令停牌一天,導致近十萬股東損失慘重。該公司及相關負責人被處罰2300萬元。

黃大衛:「對於這些公司來說,它財務造假,最後罰款罰錢,最後股價下跌,但是他們其實都是國企,他們並不會影響自己的錢包多少錢,而是讓廣大老百姓來買單。大部分的股民,他們持有的股票價格下跌,他們沒辦法去追究,往往損失的都是老百姓。」

其它包括由深圳國資委控股的深圳市特發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由平潭綜合實驗區國有資產管理局控股的海峽創新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由新疆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控股的「新疆中泰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等國企的財報中,都存在財務造假的問題。

孫國祥:「雖然習近平上台之後,不斷的說這個打貪或反貪,但是多多少少大致上還是非常的人治色彩,也就是說它沒有一個所謂的法治的,真正的西方國家的法治色彩,所以我們必須要追究就是第一個,它的監管跟審計的資源可能不足。」

大陸自媒體發文指出,這些國企財務造假動輒數千萬元,多則幾十個億,被發現後,處罰最輕的才罰款480萬元。

黃大衛:「而且國企往往也有很多境外投資者去投資,最後結果就是無論是境外投資者也好,或者中國國內的股民也好,所有的老百姓來說都對於這種官僚體制裡面的企業失去信心,它最終影響了整個國家形象,當一個市場沒有信心的話,整個經濟就難免向下行。」

文章質疑,這種不痛不癢的處罰力度,在如此嚴重的財務造假面前,如同隔靴撓癢,簡直就是變相鼓勵造假。

孫國祥:「那當然最嚴重的還是金融風險可能增加了,也就是說大規模的財務造假,會引發這個金融市場系統性的風險,那也就是究竟國企是不是只有這幾家,還是每一家都有問題,那當然如果稍微更擴大一點,它可能還會導致信用危機。也就是投資者跟金融機構對市場的信任度會降低。」

專家指出,可能還會爆出更多國企造假,這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

編輯/孟心琪 採訪/易如/王明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