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去風險、美中對抗:中德與中美貿易額下降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2月17日訊】西方國家提出對中共要「去風險化」,外加美中對抗的關係,正在改變世界的貿易格局。據最新數據,中國與德國,以及中國和美國去年的貿易總額都分別有所下降。

路透社根據聯邦統計局的數據算出,去年德中進出口貿易總額約為2530億歐元。

這意味著中國雖然連續第八年蟬聯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但它只領先了美國幾億歐元。在上一年,中德與中美之間的貿易總額差距仍高達約500億歐元。

德國工商大會(DIHK)外貿負責人特雷爾(Volker Treier)表示,按這樣的發展趨勢,最遲到2025年,美國將取代中國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這不僅是德國和中國之間,中國和美國、和歐盟、和日本、和韓國、和台灣,在2023年進出口都在顯著下降。所以西方跟中國去風險、脫鉤的傾向是非常嚴重。德國只是在這其中表現了一部分。」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加上中共在政治上、戰狼外交咄咄逼人,軍事上也在威脅其它國家,還有中國商業環境也在持續惡化,對私人資本越來越敵視⋯⋯整個西方現在基本上對中國在去風險,實際上在脫鉤。」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表示,中國雖然號稱有14億人,但真正的消費規模有限。尤其去年,大陸消費市場低迷,德國對華出口大幅減緩是可以預期的。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消費率,中國大陸大概還不到六成,可是一些已開發國家都是在七成以上,甚至到八成,所以整個中國大陸的消費市場並不是這麼的樂觀。另外中國大陸這幾年其實是反其道而行的,是加重了政府的補貼,尤其是軍工企業。那麼,德國在中國大陸的生產製造其實也不是這麼的順利,所以轉而可能會加深整個民主國家的產業鏈。」

特雷爾稱,德國向中國的交貨量減少了近9%,僅970億歐元,尤其明顯受影響的是汽車和化工產品。而德國去年從中國的進口商品額為1560億歐元,下降了近1/5。

王國臣:「因為中國的出口,尤其是新三樣,其中更重要的就是新能源汽車,或是電動車,這影響到德國的基礎或支柱產業,也就是它們的汽車產業。所以,在去年歐盟已經針對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展開反傾銷的調查,至少是準備做這件事。」

去年6月,歐洲議會通過新版的歐盟供應鏈法。王國臣表示,由於新疆存在的強迫勞動問題,新法將會進一步影響德中關係。

另據中共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全年中美貿易額6644億美元,同比下降11.6%。

美國商務部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3年,美國從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價值增長近5%,達到超過4750億美元。而中國進口額下降20%,至4270億美元。

墨西哥在去年21年來首次超過中國,成為美國進口商品的最大來源國。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認為,這一變化跟中美對抗直接相關。

王赫:「中美之間的對抗,在經濟上就體現出中共主導的亞洲板塊,歐盟板塊以及美國主導的北美板塊三足鼎立。那麼美國就推行了供應鏈全球重組,近地外包和友岸外包。墨西哥跟美國組成了北美貿易圈,雙方達成一個貿易協定。這樣,墨西哥就近水樓台。」

美國政府從2018年開始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墨西哥則是美企擺脫對中國工廠依賴的受益者之一。

王赫:「日本對美國的出口超過了對中國的出口。而現在,德國它的對華出口也很快要被對美出口所取代。像這些都是歐美日三邊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進展。隨著中共跟西方的日益對抗,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王赫表示,由於中共對整個西方都是系統性威脅,歐美日一直在力推三邊經濟一體化。如果成功,全球的經濟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編輯/王子琦 採訪/易如 後製/王明宇

相關文章